历代科举首都录取名额为何畸高照顾官二代十五个历史故事中的排比之谜
历来,首都录取名额之高,远超任何一省,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的终结。首先,这是因为首都是朝廷勋贵所在,高录取名额是在照顾“官二代”,这是制度性的不公。此外,首都集中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京城的文化圈子,也方便考生了解考试动向。从唐代到清朝,每个时代,都有十五个历史故事中的排比之谜等待揭开。
科举制起于隋唐,以考试论英雄,取代被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为平民提供了更多上升的机会。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但地方考试按州大小选拔考生,而京兆府(长安)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这就形成了第一个问题———首都录取名额畸高。
宋代也有这个问题。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被称为“解额”。嘉祐五年(1060年)例子中,只有开封府和国子监解出的人数占据了一半左右的人数比例。这无怪乎司马光会称:“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大率皆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人。”到了清朝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額也一直是全国最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科舉制结束。
这种偏颇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户籍和地域之间,还体现在不同区域内对人才选拔上的歧视与反歧视关系上。改革至今,“异地高考”仍旧是一个重要议题,一方面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子女升学障碍,一方面也是对高考录取公平性提出的疑问。而这些问题,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在中国古老文明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是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