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之母诞生于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之下正如以小人为山以礼仪为纲这背后的故事便是典故成语大全中最有
中国现代教育之母,同文馆的诞生与不平等条约的阴影:典故成语大全解析
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以英文、法文为谈判语言,这迫使清政府迅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筹备,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的成立。
风气未开:同文馆艰难求存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新式学校。然而,当时学生都是由政府全额资助,但仍无人愿意入学。这是因为传统观念深刻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即认为学习外语就是“汉奸”。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因学习英语而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书,小心翼翼地将其带出,但被清廷查禁,并遭众百姓愤怒讨伐。
社会文化环境恶劣,对于学习洋文字的人持有严厉态度,有些家庭甚至断绝与其联系,认为他们堕落。齐如山回忆说:“社会对此看得很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更是不敢入。”
形势所迫: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外语学堂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英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找不到翻译,全凭英人的中文翻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参赞兼翻译巴夏礼被俘,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他致信联军议和。但由于朝中无一人通晓英文,为顾颜面又不好向巴夏礼请教,最终费尽周折才找到一位略懂英语的商人。
优厚待遇难招生
虽然清廷提高了待遇,让学生拿工资,但仍然难以吸引更多人才。当时七品官员年的收入才45两银子,而同文馆学生最高可达140两。此外,还有优质用品和丰盛伙食,但是科举正途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少数人选择走这条“歪门邪道”。
增设科学课程引发争议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洋务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以及扩展知识面,1866年底增加天文学、算术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为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决定从科举正途人员中招收新学生。这激起了守旧派的大怒,他们认为这是败坏士林风气,使得士子们背离孔孟之道、周公之礼、尧舜之道,以至于成为“洋鬼子的”门生。
小字报运动及反响
张盛藻首先反对,上奏斥责奕,此举亏损国家体制失民心。而倭仁则上奏称此举会导致正气消散、邪气滋长。他还暗中鼓动手下在前门外贴小字报讽刺同文馆,并骂奕。这些小字报内容多样,有直接攻击也有借古喻今指责。此事件显示出了当代人们对于西方文化和科技接受程度以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改变国人的价值观念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