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诞生其背后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应对那些残酷无情的不平等条约这是一
在二战时期,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的诞生背后,有着一段充满戏剧性和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1860年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筹备,同文馆于1862年6月11日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开学。这是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其学生虽然由政府全额资助,但仍无人愿意入学。
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看作是“汉奸”。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清廷立即查禁,并引起民众愤怒,吓得那个人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上洋学堂被视为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社会上还普遍认为这是堕落行为。
曾是同文馆学生的齐如山回忆说:“馆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他还提到:“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
面对这样的恶劣社会文化环境,为何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外语学堂呢?答曰: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他们找不到翻译,全由英人的中文翻译来摆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他只能通过巴夏礼写信进行议和。但当他想要发送这封信,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中文,这让他感到巨大创痛。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对外交往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头等大事,但缺乏外语人才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尽管受到社会压力和抵制,只要能确保国家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学习西方语言技术也是一种必然选择。而且,由于缺少教师,只得重金聘请海外教员;由于学生难以招募,只有10名中年的学生初步报到。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考,以便挑选优秀者入学,清廷不断提高待遇,最终规定同文馆学生可以拿薪水,从36两银子逐渐增加至140两,比七品官甚至五品官都高出许多。此外,还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如煤油蜡烛、纸张洋火等用品,以及丰盛的大海饭菜,每桌四盆六碗,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点餐。
然而,即使如此优厚的待遇,也无法改变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和士林风气。大部分人还是宁愿走科举正途,而非进入这个被视为“歧途”的同文馆。直至风气渐开,最多的时候只有百余名学生。当奕决定增设天文学、算术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再加上声光化电等理科门类,这更激发了守旧派们的情绪,他们认为这是败坏士林风纪,让士子们离开孔孟之道而追求异端之技艺。
最终,这场关于教育改革与传统守旧之间斗争,没有轻易结束,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