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爆米花蚂蚁庄园皇帝的圣旨如何在官僚森林中寻求生存
历数中国古代皇帝,宋朝皇帝也许是活得最为艰辛和不易的,有这样一件事能略作说明:在那繁复的官僚体系中,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行事,以免引发连锁反应。例如,很久没有涨工资,这位花钱大手大脚的妃子月俸不够花,她想着让皇上开个金口给涨一点。这场面对着一群心思缜密、权力斗争激烈的宦官,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提起这件事情。
她表示:“您是皇上,金口玉言,谁敢不听?” 但她内心却充满了怀疑,因为她知道,在这个制度下,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改变既定的规矩。那个妃子感叹说:“原来皇上也有说了不算的时候。”
宋朝的圣旨并不像很多宫廷剧那样盖上一个皇帝的宝印就完事,而会有一大串签名,包括:宰相、副宰相、中书舍人、给事中,以及接受圣旨的尚书省官员、制作圣旨的工作人员等等,其中少了任何一个,圣旨都可能无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他们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或阻挡。
发布之初,从起草到生效的一整套程序都非常严格,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圣旨流产,不管这道圣族是由哪位高级官员直接授意。此外,一旦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就可以被拒绝执行。
遇到非典型情况,如皇帝非要下诏,而中书舍人拒绝草诏,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确实发生过,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如果次舍人拟旨,但次舍人同样有“封还词头”的权利,那么这种纠葛又将如何平息?
门下省负责审核录黄(即收税)的工作人员叫给事中,他同样驳回圣旨的权利。他需要根据法律规定来判断是否合理,并且对其行为负责。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只除了那些似乎天然属于他的权力的命令外,还伴随着无尽的人性化解释与政治化操作。
正是在这样严格而又复杂的地盘制度制约下,我们从未见过两宋300余年间产生过真正拥有绝对决策权力的君主。如果他们若知晓清朝后来的某些情形,可以轻易地发布命令,那他们一定会羡慕得不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