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的故事为何说朱元璋得位最正
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朱元璋是得位最正的皇帝。为何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下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就可以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了。
从汉朝开始说起,刘邦虽然也是一介平民,但好歹还是泗水亭长,也属于大秦帝国的基层公务员;两汉之间的新王朝,王莽以外戚篡夺帝位,成为历代文人最为不齿的开国之君,而他的新王朝也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一帝而亡;东汉开国之君刘秀虽然以布衣身份起事,但他好歹还是汉室宗亲;魏朝的曹丕以臣迫君,逼迫汉献帝禅让,得逞之后还说道:“朕终于知道舜禹之事了”;后来的司马炎有样学样,复制了他的举动,迫使曹家交出了政权。
南北朝的几位君主,如刘裕、萧道成、萧衍等几位,都都是禅让制的受益者。而他们中间,最为恶劣的是刘裕,他开启了大杀前朝宗室的大门,将司马皇室杀得精光。后来的萧道成也有样学样的行为,在逼迫刘家交出皇位后,也将他们 刘姓皇室杀光。
再来说说唐朝,那个被人们引以为豪的地方,是李渊称帝之路同样算不上十分光彩。他不仅是隋朝的一个臣子,还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关系,他们母亲都一样,是独孤氏,是亲姐妹。在隋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力挽狂澜,而是在关键时刻趁火打劫,从晋阳起兵,一举拿下长安,以后的荡平群雄,并建立了唐王朝。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实属无可厚非,因为李渊并不是直接篡夺地建立了一切,但在古时史家的眼中,这实属大逆,不守礼仪,所以唐王 朝建立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更为恶劣的是李渊将隋恭帝杨侑给杀害了。这一生如此悲惨,无辜死去的人数更多,更令人痛心疾首。但这些历史上的事件,让我们反思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和相似性。
宋太祖赵匡胤则更“不正”,他曾经在郭威和世宗柴荣手下当过官,因此应该知恩图报,但是他却乘着柴荣去世的时候,当机立断发动“陈桥兵变”,自己登上了天子位置。他虽仁慈,没有对柴家及其他旧部进行血洗,但是这样的所作所为,又如何能称得上“正”。
因此,我们认为朱元璋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得到认可且评价最高的地主阶级革命领导人之一。在此之前所有其他任何一次成功叛乱或革命领袖,无论其成就多么伟大,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都来自于某种形式的地产阶级支持或者传统封建秩序中的某些特定社会集团。如果一个领袖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脱离这个框架,并且能够通过军事征服获得全国政权,那么这种情况就会非常罕见,即使发生,也会受到极大的质疑和批判,因为它违背了一般认为重要的事物,比如土地所有权、家族背景以及传统贵族网络等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朱元璋比任何其他早期中国封建时代叛乱或革命领袖都更加合适地使用这一术语——即"正确"地占据国家最高职务——因为他几乎没有依赖于任何既存社会结构或支持系统,同时也没有进行残酷的手段来巩固其统治。相反,他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消除内部敌对势力并重新分配资源以增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这些措施通常被视为必要条件才能维持一个有效政府运行。此外,由于他的统治初期充满挑战,而且许多可能导致内部分裂的情况已经被解决,使一些观察者相信他确实在尽可能努力避免造成深远伤害的情况下行使其权力,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或私欲而做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