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盛衰从被骂死到历史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其言论自由和言官制度而著称。这种制度允许大臣们无所畏惧地提出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毫不犹豫地表达,不必担心得罪皇帝。在明朝,即使是最为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因此即便是极端的言论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容忍。
因此,在明代,言官们立论往往唯恐不够激烈,言辞又常常夸张,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凭借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他们并不在乎所提意见是否属实,而是希望通过刻薄的言辞来哗众取宠,一举成名。
看看明朝那些知名的大臣,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高拱等,大明帝国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无论陈谷子烂芝麻的事还是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都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这样的行为似乎就是为了显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万历皇帝30年怠政,被认为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他30年的统治前10年,是一段辉煌时期,但之后却表现出了“六不做”,即不郊游、不祭祀、不赴朝会、三省未见政务、大批奏折未阅,小讲章程未议。这与他之前被语言攻击有关,他接受了太多无端谩骂,最终选择了沉默,不理睬这类群狼式围攻和暴风雨式谩骂。
崇祯时期,更是一些忠直之士因为进谏遭受处罚或甚至死亡,而那些反对清军入关的小王朝则内部斗争不断,以至于到了最后只剩下空谈。而这一切都是由过度放纵及奖罚失当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扭曲了原有的进谏机制,使得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行。这也是我们应当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