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探索殷商民族的深远历史从其王朝文化与艺术到遗址年代的深度考古
二、殷墟的历史与年代考古学家在商朝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迹,特别是在晚期商都邑中的殷墟。据《竹书纪年》的记载,自盘庚迁都至纣王覆灭,共历二百七十三年,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艺术,都有着深厚的积累。因此,对于殷墟的大量考古发掘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是探索商朝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讨论殷墟时,“虚”字本意为“丘”,即穴居现象。在古代传说中帝王之都常被称作“虚”,如太皞之虚、颛顼之虚等,因此殷墟也被视为帝王之都。这一名称在秦汉及六朝时期仍然广泛认知,《史记·项羽本纪》和《水经注》均提到过这片土地。
甲骨文作为对这一区域重要性的一种印证,它记录了大量关于商代帝王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内证,而且具有很高可靠性。此外,从甲骨文中的卜辞可以看出,商代君主们经常进行田猎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置于“入于商”之下,这进一步证明了小屯确实是他们居住的地方,从而确认了小屯作为殷虚的地位和年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部族迁徙使用旧地名来命名新居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晋国故绛、新绛也是如此。而对于殷人来说,他们在迁往小屯之前就已经拥有了“殷”的名字,因此后来的称呼更显得自然合理,如周初的人便已将其称作:“自彼殷商”。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农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有限,当时的人类社会依赖于多次搬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成汤之后五次迁徙,即从南亳到西亳,再到隞、耿以及最后一次渡河南居西亳,每一次都是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的生活空间。而前八次迁移可能只是围绀固定的几个地点之间的小规模移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长途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