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温舒汉朝名士的风范
路温舒:西汉名士的故事
人物生平
路温舒的父亲是一里的守门人。小时候,路温舒的父亲让他牧羊,他把湖泽中的蒲草取来,做成简牒,编起来写字。写得稍好一点时,当上了狱中的小吏,由此开始学习律令,不久提为狱史,县里面有疑惑的事都来问他。太守来到县里,看到后感到很惊异,便让他代理曹史。他又钻研《春秋》,弄懂了其中的大义。后被举为孝廉,任为山邑县丞,因犯法免去官职,又回去担任郡吏。
元凤年间,廷尉解光治理诏狱,请温舒代理曹掾之事,官守为廷尉史。恰逢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废,宣帝刚继位,温舒上书,说应该崇尚德治减缓刑罚。宣帝认为他说得很对,将他调任广陵王府库的官长。不久,又升迁他为右扶风丞。当时,有诏令公卿大臣推举可出使匈奴的人,上书表示愿为使者随从,以尽臣下之节。但是,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不久又升迁为临淮太守,在任上死去。
跟其祖父学过历数天文,他曾断言汉朝只有二百一十年,并秘密上奏预为戒备。在成帝时期,也有人提出同样的观点。在王莽篡位后,用以证明自己取代汉朝合法性。这位名士的儿子和孙子都曾做到了太守级别的大官。
主要成就
在宣帝即位后,上书提出了著名的《尚德缓刑书》,劝诫宣帝减省法制、放宽刑罚、崇尚德政。这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司法改革主张,对于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情况有所帮助。他反对严苛法律和冤狱,并提出了废除诽谤罪等建议受到重视,被授予特别任务,但最终未能实行。
对于矫治办法,只能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即要允许人们自由发表意见,而国君不计较这些话语,以便开阔言论空间。他继承古明家反对防民之口传统,但希望寄托于国君开明,这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过,他作为封建时代的人物,其限制也很明显。
人物评价
虽然他的建议并未立即得到实施,但是他的奏章展现了中国早期争取法律改革的声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此外,他自学成才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知识,即便是在困难条件下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