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上朝的官职从低到高一个个笑料百出
郑玉:一介书生,仕途曲折
在元朝的明代,郑玉(1298-1358)以字子美,徽州歙县郑村人为称。他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古代学者们相呼应,他的故事,也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
幼年的郑玉显露出敏锐和好学的特质,他对六经之学有着深入研究,对春秋五传更是精通无比。在乡间教授时,他吸引了众多门生,他们尊敬他如同山一样伟大,因此给他起了个“师山先生”的雅号,并且设立了师山书院,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于此。
然而,在生活中,郑玉并非只停留于文字之间。他曾经隐居于东南神山——覆船山上的草堂十余年,那里的风景与他内心世界不谋而合。但命运终究不会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平静地度过其一生。至正间,他被征召为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但因疾病辞职,以著述自娱。
尽管如此,当明军来临时,守将想请他出山辅佐,却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面对前所未有的局面,郑玉选择了以身殉国,而不是屈服于外来的权力。这份忠诚和坚持,使得他的名字在后世被铭记。
除了《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等著作之外,郑玉还涉猎周易、春秋经传阙疑等领域,其作品均受到了后人的推崇。而他的诗句,如“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抒发和反思。
程以文,这位同郡的朋友,将郑玉誉为制行高达道明,有卓然能自为一家言之辈,这正是对这位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学巨匠最好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