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等,后自认“遗民”。清末民初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等等,著述甚丰。
思想
戊戌变法之后,章太炎既对清朝统治不满,又同情康、梁;既孕有民族思想,又没有转向。他提出了“客帝”和“分镇”的课题,认为满洲贵族,是客帝;中国的“共主”应为“仲尼之世胄”。只要清朝皇帝承认过去民族压迫的错误,拥护孔子后裔,做“虚君”,自己退居为齐桓公、晋文公般的霸主,发愤自强,那么反满情绪可以平息,可以防止“逐加于满人,而地割于白人”。
“分镇”也是章太炎在外国侵略、清政腐朽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改良设想。认为危急之际,“犹赖有数镇稍自奋起,足以扶危而定倾”。因此,不能削弱藩镇,而“甘心于白种之陵籍”。藩镇和立宪政并不矛盾。“板荡之世,非得藩镇以尊攘,则宪政不立”。他举明治维新为例,“若皇德贞观,廓夷归章,示民版法,陶冶天下,而归之一宪,藩镇将奔走趋令,如日本之萨、长二藩,始于建功,而终于纳土,何惠自擅?”
此后,进而指出:“瓜分而授之外人,孰与瓜分而授之方镇。”他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丧权辱国,而对汉族地主阶级还存幻想。他向往的还是明治维新式的“革政”。在旅台期间,他曾将所写论文汇成《訄书》。光绪二十五年5月,由基隆去日本,7月下旬,由日返国。
章太炎认为共和政体不如政体。章太炎阐述的,有三层意思:代议制的共和政体不能行之于中国;政党与议员勾结,这种共和政体还不如政体为宜。结论是建立共和政体只能是不得已之举。认为清朝推翻后,中国还是行政体为好。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主张,与片山潜等日本者过从甚密,并由此反思西方的进化论及现代文明,撰写了《俱分进化论》、《五无论》等著作。
人物影响
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
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主义失败,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
其宣扬的诗文,影响亦很大。一生著述颇丰,约有400余万字,但文字古奥难解。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人物评价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也是学者型的资产阶级家;但学术与毕竟不同,方面,章太炎确有他的局限,这些局限在辛亥及初年表现得很明显。章太炎的一些主张与孙中山不同,但他仍是一位有功于辛亥的宣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