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祜禄氏杀母夺子乾隆究竟是谁的儿子
对于乾隆的身世,野史、文人评述和民间传说等都有不同说法。特别是在清末之后,各种乾隆并非雍正亲生子的传言流传甚广。其中便以海宁陈世倌论尤为流行。
海宁陈阁老夫人论
野史当中便有记载,乾隆其实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之子。
传闻,于康熙年间入朝为官的陈世倌与雍亲王府私交甚密。而就在陈阁老夫人和雍亲王府的一位妃子恰好于同一天生产。不过,雍亲王府的那位却是个女孩儿。没几天,雍亲王便让人陈家儿子抱过来看看。谁料,进去还是个儿子,出来就变成了女儿。虽然知道孩子被换了,但此事非同小可,陈世倌也不敢声张。而那位被换进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然而,这样的史料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乾隆出生的时候,雍正等人的九子夺嫡尚处在火热期。胤禛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让政敌抓住把柄。要知道,在当时,满汉之间过继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是混淆皇室血脉,这些都是大罪。心思缜密的雍正可不会干这种蠢事。
其次,雍正还不缺儿子。虽然大皇子、二皇子早夭,可乾隆出生的时候,侧福晋李氏所生的三皇子已经长到8岁,格格耿氏也没几个月就要临盆。再加上雍正当时只有34岁,正值壮年,继承人问题根本无需担忧,又为何还要冒险换子?
第三,按照当时惯例,一旦生下皇孙,王府是要立即差派太监,先到内奏事处口头上报,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皇上,以备命名的。要想拖个几天甚至几个月还没有申报,基本不可能实现。那这样,所谓的以女换子也是做不到的。
第四,乾隆也并没有对陈家有太过优待。
陈世倌被罢官时,乾小四直接下旨给出批示:陈世倌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着照部议革职。之后甚至还专门摘出事例,指证陈世倌的“卑琐之节”。这么个尊崇孝治天下的皇帝,陈阁老要真是他亲生父亲,怎么可能会给予罢免这么严重的处置,还在免职时斥责得如此尖锐。
乾隆虽然四下江南都住进了陈家的隅园,却从未召见过陈家子孙。传闻中的“升堂垂询家世”也更不可能存在。
至于,传说中的“爱日堂”、“春晖堂”两块御笔匾额,据考证其实是康熙所写,并非乾隆的杰作。
熹妃论
官方的说法一直是熹妃钮祜禄氏为乾隆生母,但事实上,熹妃本人的身份都有些扑朔迷离。
《清世宗实录》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部察例具奏。”
可到了清宫档案却又是另一番说辞: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熹妃怎么就从钮祜禄氏变成钱氏了?虽然在清宫档案里宋氏和耿氏两人的封号反了,但这两位好歹都是真实存在的妃嫔,发生些错误也不是没可能。可两份资料,一个是钱氏,一个是钮祜禄氏,难道宫里主管记录的官员能糊涂到能重新造一个妃子的姓氏出来?
首先,钱这个词,无论从汉语还是满文都和含义为狼的钮祜禄挂不上钩。
第二,虽有研究者表示,康熙第十二子允祹曾在雍正二年以写错封妃金册上妃子姓氏的罪名,从贝子降为镇国公。但写错的是金册,而不是上谕,且记载中也并未表明写错的是哪个妃子。
如今原版的封妃金册是找不着了,却留一份底稿。当年熹妃册文的制草者黄之隽在他全集《(上广下吾)堂集》制草卷,收录了自己二十篇制草,其中就有熹妃册文底稿,《清世宗实录》里的那句“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在这篇底稿中是“咨尔钱氏”。
试想一下,允祹当时作为皇亲都因为写错姓氏被处以那么重的惩罚,黄之隽如果也搞错了,怎么可能安然无恙?
另外,根据当年的封妃流程,从上谕(雍正元年二月)一直到册封(雍正元年十二月),时间长达十个月。如果上谕就已经错了,那一开始就可以发现,还会让他人刚好再错一次,还碰巧又错写成“钱”?
至于《清世宗实录》,这本书一直到乾隆六年才完本,还是由乾隆钦定,想要掩饰,可行性较高。
那就基本不可能是记录有误的问题,而是前后的确发生了变化。
从各种史料中可看出,雍正在即位后不久就已属意四阿哥弘历为储君。
假设乾隆生母真是钱氏,这么一个地位偏低的汉女,不适合做太子的生母。
那要想悄无声息解决掉因钱氏身份尴尬带来的问题,有以下两个办法。
一、雍正即位后,让钮祜禄氏的一位女子夺去了钱氏在宫中的身份顶替她成为皇太后,然后钱氏人间蒸发。
但雍正继位时,乾隆已是十几岁的年纪,如果发生生母突然被夺位顶替的事情,心中必有怨气。又怎么可能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对孝圣宪皇后孝顺至极,还把这份孝心持续几十年。
二、雍正给钱氏改换身份,认典仪凌柱为父,成为钮祜禄氏的一员
这种手法显然比第一个更有可行性。再加上凌柱虽为钮祜禄氏的成员,但地位、官职不高,多一个女儿少一个女儿,并不会像大家族直系那样引起极大关注。
除此之外,虽然已留存的清玉牒都是标注乾隆生母为熹妃钮祜禄氏,却缺了极为重要的一份。
根据《清实录》乾隆十七年的记载
“谕曰:宗人府王公等平日办事草率,毫不尽心,今失火焚毁玉牒,伊等之怠玩可知。玉牒非寻常档案可比,着将该衙门王公等交部严察议奏。”
据查证,缺失的那份玉牒就是康熙五十四年编修版,也是乾隆出生后第一次正式录入玉牒的那版。(清玉牒十年一正式编修,之前十年间记录的内容只留做底稿,等十年之期到了才能正式录入)
事实上,想要探究乾隆的生母是否真姓钮祜禄,了解乾隆身世,康熙五十四年版的玉牒才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历代玉牒,皇帝都会亲自参与编修过程,要想在录入时改些底稿内容,不算太困难。
所以,只有那版玉牒才有可能对乾隆的身世记载最为真实。而之后版本的玉牒,都存在雍正或乾隆篡改的可能。
作为皇室的族谱,玉牒这类东西应该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可恰巧在乾隆在位期间,恰巧是这份玉牒,毁掉了。乾隆自己搞事情的嫌疑就比较大。
故而,乾隆生母为钱氏,后改换身份成钮祜禄氏的可能性还是不低的。
但这位钱氏究竟是低微宫女,还是海盐钱氏后代,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至于南方傻姐说、行宫李金桂说,都是些民间传言,也没有什么事实论据,不可相信。
海宁陈阁老夫人论
野史当中便有记载,乾隆其实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之子。
传闻,于康熙年间入朝为官的陈世倌与雍亲王府私交甚密。而就在陈阁老夫人和雍亲王府的一位妃子恰好于同一天生产。不过,雍亲王府的那位却是个女孩儿。没几天,雍亲王便让人陈家儿子抱过来看看。谁料,进去还是个儿子,出来就变成了女儿。虽然知道孩子被换了,但此事非同小可,陈世倌也不敢声张。而那位被换进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然而,这样的史料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乾隆出生的时候,雍正等人的九子夺嫡尚处在火热期。胤禛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让政敌抓住把柄。要知道,在当时,满汉之间过继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是混淆皇室血脉,这些都是大罪。心思缜密的雍正可不会干这种蠢事。
其次,雍正还不缺儿子。虽然大皇子、二皇子早夭,可乾隆出生的时候,侧福晋李氏所生的三皇子已经长到8岁,格格耿氏也没几个月就要临盆。再加上雍正当时只有34岁,正值壮年,继承人问题根本无需担忧,又为何还要冒险换子?
第三,按照当时惯例,一旦生下皇孙,王府是要立即差派太监,先到内奏事处口头上报,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皇上,以备命名的。要想拖个几天甚至几个月还没有申报,基本不可能实现。那这样,所谓的以女换子也是做不到的。
第四,乾隆也并没有对陈家有太过优待。
陈世倌被罢官时,乾小四直接下旨给出批示:陈世倌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着照部议革职。之后甚至还专门摘出事例,指证陈世倌的“卑琐之节”。这么个尊崇孝治天下的皇帝,陈阁老要真是他亲生父亲,怎么可能会给予罢免这么严重的处置,还在免职时斥责得如此尖锐。
乾隆虽然四下江南都住进了陈家的隅园,却从未召见过陈家子孙。传闻中的“升堂垂询家世”也更不可能存在。
至于,传说中的“爱日堂”、“春晖堂”两块御笔匾额,据考证其实是康熙所写,并非乾隆的杰作。
熹妃论
官方的说法一直是熹妃钮祜禄氏为乾隆生母,但事实上,熹妃本人的身份都有些扑朔迷离。
《清世宗实录》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部察例具奏。”
可到了清宫档案却又是另一番说辞: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熹妃怎么就从钮祜禄氏变成钱氏了?虽然在清宫档案里宋氏和耿氏两人的封号反了,但这两位好歹都是真实存在的妃嫔,发生些错误也不是没可能。可两份资料,一个是钱氏,一个是钮祜禄氏,难道宫里主管记录的官员能糊涂到能重新造一个妃子的姓氏出来?
首先,钱这个词,无论从汉语还是满文都和含义为狼的钮祜禄挂不上钩。
第二,虽有研究者表示,康熙第十二子允祹曾在雍正二年以写错封妃金册上妃子姓氏的罪名,从贝子降为镇国公。但写错的是金册,而不是上谕,且记载中也并未表明写错的是哪个妃子。
如今原版的封妃金册是找不着了,却留一份底稿。当年熹妃册文的制草者黄之隽在他全集《(上广下吾)堂集》制草卷,收录了自己二十篇制草,其中就有熹妃册文底稿,《清世宗实录》里的那句“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在这篇底稿中是“咨尔钱氏”。
试想一下,允祹当时作为皇亲都因为写错姓氏被处以那么重的惩罚,黄之隽如果也搞错了,怎么可能安然无恙?
另外,根据当年的封妃流程,从上谕(雍正元年二月)一直到册封(雍正元年十二月),时间长达十个月。如果上谕就已经错了,那一开始就可以发现,还会让他人刚好再错一次,还碰巧又错写成“钱”?
至于《清世宗实录》,这本书一直到乾隆六年才完本,还是由乾隆钦定,想要掩饰,可行性较高。
那就基本不可能是记录有误的问题,而是前后的确发生了变化。
从各种史料中可看出,雍正在即位后不久就已属意四阿哥弘历为储君。
假设乾隆生母真是钱氏,这么一个地位偏低的汉女,不适合做太子的生母。
那要想悄无声息解决掉因钱氏身份尴尬带来的问题,有以下两个办法。
一、雍正即位后,让钮祜禄氏的一位女子夺去了钱氏在宫中的身份顶替她成为皇太后,然后钱氏人间蒸发。
但雍正继位时,乾隆已是十几岁的年纪,如果发生生母突然被夺位顶替的事情,心中必有怨气。又怎么可能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对孝圣宪皇后孝顺至极,还把这份孝心持续几十年。
二、雍正给钱氏改换身份,认典仪凌柱为父,成为钮祜禄氏的一员
这种手法显然比第一个更有可行性。再加上凌柱虽为钮祜禄氏的成员,但地位、官职不高,多一个女儿少一个女儿,并不会像大家族直系那样引起极大关注。
除此之外,虽然已留存的清玉牒都是标注乾隆生母为熹妃钮祜禄氏,却缺了极为重要的一份。
根据《清实录》乾隆十七年的记载
“谕曰:宗人府王公等平日办事草率,毫不尽心,今失火焚毁玉牒,伊等之怠玩可知。玉牒非寻常档案可比,着将该衙门王公等交部严察议奏。”
据查证,缺失的那份玉牒就是康熙五十四年编修版,也是乾隆出生后第一次正式录入玉牒的那版。(清玉牒十年一正式编修,之前十年间记录的内容只留做底稿,等十年之期到了才能正式录入)
事实上,想要探究乾隆的生母是否真姓钮祜禄,了解乾隆身世,康熙五十四年版的玉牒才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历代玉牒,皇帝都会亲自参与编修过程,要想在录入时改些底稿内容,不算太困难。
所以,只有那版玉牒才有可能对乾隆的身世记载最为真实。而之后版本的玉牒,都存在雍正或乾隆篡改的可能。
作为皇室的族谱,玉牒这类东西应该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可恰巧在乾隆在位期间,恰巧是这份玉牒,毁掉了。乾隆自己搞事情的嫌疑就比较大。
故而,乾隆生母为钱氏,后改换身份成钮祜禄氏的可能性还是不低的。
但这位钱氏究竟是低微宫女,还是海盐钱氏后代,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至于南方傻姐说、行宫李金桂说,都是些民间传言,也没有什么事实论据,不可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