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战史风云 > 明人著作中的郑和七下西洋动支天下13省钱粮才够用

明人著作中的郑和七下西洋动支天下13省钱粮才够用

核心提示:郑和七下西洋,固然让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华王朝声威远播,但为此付出的财政负担也相当沉重。明人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说,下西洋“须是动支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恐怕不全是夸张的话。

明代东莞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都极为庞大,通常有大船二百余艘,总编制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又以武职人员和军士居多,约在九成以上,除军事任务外,他们还要承担各类工作。

但下西洋航程极为艰险,往往来回一趟就花费数年,很多人有去无回,史书有云“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郑和本人也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时病逝于海外,导致整个远征行动几乎是突然中断。 靠永乐皇帝撑腰的宦官郑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也早让朝中诸多觉得很不爽,他们有意销毁宫中保存的大量相关档案资料。故除了郑和本人在《明史》立传外,他的船队核心领导层及管理干部的生平,只留下一些零零星星的材料,大多数普通随员的事迹,则几乎湮没无闻。

尽管如此,经过当代中国及日本一些学者的努力,仍从史料中梳理还原了至少60多位随员的资料,他们大多来自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省份。广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陈忠烈就指出,有名有姓、事迹可考的广东籍随员共12人,东莞籍的占了5人,里面还有一对是父子。如果按此比例推算,每次下西洋的二万七千多人中,东莞人必定不在少数。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广东人特别是东莞人多呢?

原来,郑和船队的高级武职人员,多出自直隶(迁都北京后又称南直隶,大致是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辖区范围)和南京行在卫军,尤以锦衣卫军为骨干。一般军官和士兵,都是从各个卫所调拨。至于普通技工和水手,多从闽、粤、浙惯经风浪的船民中挑选,大量民夫、杂役,则在正式起航前的水陆集结途中随时征发。

既然郑和七下西洋有两次是从广东出海,当地壮丁应征随行,就是很正常的事了。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中就提及,永乐十九年时,随征西洋的宦官在行经粤北重镇韶州(今韶关市)时,征用民夫、骚扰地方的情形。

而明代时东莞县素称“吾粤中路咽喉地”,扼守广东中路海防线,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辖地今分属香港和深圳)。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这些东莞人在“征西洋”过程中也屡屡立功。如东莞县人钟左,因父祖钟海清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间在旧港(印尼第一大岛,明朝曾设旧港宣慰司,为当时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接受招安归国,他本人蒙荫加入锦衣卫,“下西洋二次有功”,升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多次“赴西洋公干”有功,升任锦衣卫镇抚司。

标签:

猜你喜欢

战史风云 神话故事背后的...
在古老的传说中,神话故事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人类历史的光辉与阴影。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教育,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和智慧传承。4年级学生在学习神话故事...
战史风云 希特勒的经济困...
一、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总会有各种外部客观条件,比如争取生存空间、抢夺殖民地等。但战争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如何崛起,又如何迫...
战史风云 明朝名人风采历...
谁是明朝的文化领袖?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段辉煌时期,它不仅政治稳定,而且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代有着众多卓越的文化人物,他们以文学、绘...
战史风云 古代帝王的秘密...
古代帝王的秘密爱情故事:从龙马传到后宫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帝王虽然声名显赫,但他们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往被掩藏不为人知。这些所谓的“野史记载”常常与真...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