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底下多恐怖沮授被俘曹操为何看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便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沮授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时的沮授就以相当长远的战略目光向袁绍提出:主公应网络四方英雄,并至长安迎接天子,以天子的名义征讨不臣者!
然而,当时的情景并不允许 袁绍采纳他的提议。他犹豫着没去执行,这使得后来的局势发生了翻转。在195年的那段时间里,他再次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策,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实施。
195年的汉献帝在经历了一系列混乱之后,只能寄居于河东一带。当时的情况对于制定合适战略至关重要,而沮授则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方案。但每一次都遭到了忽视,最终导致失去了改变命运的一线机会。
官渡之战爆发前夕,当时正值争夺中原大业的时候,那个曾经被遗忘的地方成了决定一切胜败的地方。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却因为无知而错过了转折点。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曾经被丢弃的地理位置,将会成为他们未来生存下去唯一可能的手段。而那个人,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将要与命运做最后一次较量,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看到未来,而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的风雨?
当我们回头望去,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纷飞如雪落下的兵车,如今已经沉淀成史料;那些曾经凛然如冰冷星空闪烁的心灵,如今已经化作尘埃。但有一件事,却永恒不变——忠诚与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