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野史趣闻沮授为何在曹操眼中如同天赐的自然奇迹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沮授被俘时,曹操真诚地对他说:“我若早得先生,我何愁不能平定天下!”然而,这个俘虏却回答:“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个被看重的俘虏正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在191年,他投靠了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并帮助其占据了青州、并州和幽州,从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功劳的表现,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然而,当沮授提出了迎天子讨不臣者的策略时,却遭到了袁绍犹豫不决的态度。此后,在195年的情况中,再次提出相同策略,也未能得到实施。
195年的汉献帝至河东一带时期,这份策略再次被提出,但因郭图等人的劝告而最终放弃。在此之后,由于 袁绍犹豫不决,以及错过机会,让曹操以天子的名义调动诸侯,最终导致官渡之战失败,使得袁绍失去了河北地区。
后续事件中,无论是在继承人问题上,或是在战役中的关键建议上,都因为 袁绍忽视或排斥沮授而导致错误。直到官渡之战期间,被颜良击败后的颜良死亡,以及最后一次关于增加兵力在乌巢的问题上,都没有得到响应。这一切都预示着官渡之战以及随后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而沮宗提出的疑问也证明了他的眼光多么长远,只可惜没能改变结局。
当官方大将颜良在白马附近被关羽斩杀后,又一次提议留守延津和进攻官渡,但这次建议同样未被接受。当颜良去世后,其位置又发生变动,加深了内部分歧。而当粮草重地乌巢遭受火烧损失后,更无力抵抗,最终导致战争全面失败。
尽管如此,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忠于袁绍且忠于自己的沮授,却一直默默支持,没有任何个人利益驱使他背叛。但遗憾的是,即使如此,他也无法挽救局势,最终成为曹操的手下,对此感到哀痛,以致请求立刻处决自己,以免继续活下去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这段故事展现了一位忠诚但悲剧人物——沮述及其与历史巨头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影响着三国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