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看重沮授建国后其影响仍显著于自然景观中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就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他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时,在战略眼光上远超过他主公的情况下,不料 袁绍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提议去迎接汉献帝,以天子名义征讨不臣者!
195年,当汉献帝在经历了董卓等人的乱政后至河东一带时,这个机会再次出现,但还是没有被抓住。当时沮授再次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遭到了郭图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迎来了天子,却又要汇报给他,那么会陷入两难境地。而最终,这个策略也未能实施。
195年的失机,让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初能够顺利迎接汉献帝,并以此作为名义进行统一,那么可能会改变整个三国演义的一些走向。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情形让这个机会错失无矣。而接着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官渡之战中,由于 袁绍拒绝采用他的作战方案,最终导致败给了曹操,而自己也郁郁而终。
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哪个关键节点,都存在着巨大的转折点。如果那些决定能够更加理性和谨慎地考虑问题,或许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但是正如历史学者所说,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知识与能力限制,所以只能尽力而为,而无法完全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