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未提重农抑商的隐秘起航全国暗流涌动何时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便是封建王朝的国策。从战国时代起,这一思想就被不断强化,但并非始于此时。这一政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
在春秋末期,魏国大臣李悝变法的一个重要宗旨便是“尽地力”、“禁技巧”,以保证农业生产,并通过减少无关生产活动来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这种重农抑商的做法在当时看似合理,因为那时的生产力低下,多一个人去种地就能多收获一份庄稼。而商人不从事生产,只通过倒买倒卖获得利润,因此自然遭到了官府打压。
儒家曾主张鼓励商业发展,但随着法家的兴起,如战国末年、秦朝初年的“百家争鸣”中,法家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优势。在这过程中,“重农抑商”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实践。
到西汉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海内空虚,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要求修正这一政策。然而直到东汉末年,才有了对盐铁专卖进行讨论的一次重大事件——盐铁之议。尽管最后决定废除部分冶铁专卖,但整体上仍然维持着重农抑商的态度。
明朝至清代,对待商业发展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一些皇帝试图有限度地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地位感受到了来自新兴阶级尤其是汉族富户们威胁,最终还是选择继续压制这些力量,以维护满洲贵族统治者的利益。
直到19世纪70年代民族工业出现,大众观念发生改变,使得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开始转变。当外界影响与国内需求相结合,以及技术进步促使市场扩大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重农抑 商”的看法也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隆庆开关等,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