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为什么在自然中生九子每个孩子都长奇形怪状
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含义?
据说,明朝弘历年间,孝宗皇帝听了民间“龙生九子”的传说,不解其意,让群臣回答。时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李东阳,是位学问渊博之人,因此他多方请教才勉强将九种龙子凑足,这件事记载于他的《怀麓棠集》。当然,在杨慎的《升庵集》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不完全相同,而关于龙生九子的描述也以李东阳和杨慎这二人的版本为最为普及。
李东阳版本
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
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赑屃,
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螭吻。
杨慎版本
根据杨慎《升庵外集》的记载: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有叫吼之声;
四曰狴犴,有威力,如立于狱门;
五曰饕餮,有饮食之欲,如立于鼎盖;
六曰爢珡,有水性,如立于桥柱;
七 曰睚眦,有杀伐之心,如立于刀环;
八 曰金猊,有喜烟火如立香炉;
九 曰椒图,又名螺蚌,以闭塞见用,如立门首。
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一些重复,比如赑屃和螭吻、三则是蒲牢等。但个人认为,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可以接受的可能只有李东阳提供的这些名字,因为它更符合古代文化中的特定寓意与象征意义。而且,它们各司其职,更能体现出华夏文明对自然界万物深厚的情感和敬畏,以及对于各种动物特质的精细观察与理解。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许多宝贵道理和智慧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