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龙的九个孩子都生了奇形怪状
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含义?
据说,明朝时期的孝宗皇帝听到了一个民间传说的“龙生九子”,但他不清楚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于是,他命令群臣解释这个问题。在那个时候,有位名叫李东阳的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研究了很多资料,并最终将这九种龙子凑齐,这个故事后来被记载在他的《怀麓棠集》中。
另外,还有一位名叫杨慎的人,也写了一篇关于龙生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不同版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李东阳和杨慎提到的这九个孩子分别是什么呢?根据他们的描述:
李东阳版本:
长子囚牛
次子睚眦
三子嘲风
四子蒲牢
五子狻猊
六子霸下(也就是赑屃)
七子狴犴
八子的负屃(可能指的是螭吻)
九子的螭吻
杨慎版本:
在杨慎的《升庵外集》中,他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 赑屃:形似龟,好负重,现在石碑下的龟趺是它。
- 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现在屋上兽头是它。
- 蒲牢:形似小龙,性好叫吼,现在钟上的纽是它。
- 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所以立于狱门。
- 饕餮:好饮食,所以立于鼎盖。
- 爢珡:性好水,所以立于桥柱。
- 睚眦:性好杀,所以立于刀环。
- 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所以立于香炉。
- 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立于门铺首。
可以看出,无论哪种说法,都有重复的情况,比如赑屃、螭吻、蒲牢、狴犴和睚眦这五个名字在两者中都出现过。杨慎版删除了囚牛、嘲风和狻猊,而增加了饕餮、爢珡和椒图。
我们现在暂时不讨论那些共同点,只关注变更部分的话题。个人认为,从合理性的角度来说,李东阳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逻辑。原因如下:
饕餮:
饕餮原型在《山海经·北次二经》中,它是一只羊身人面之兽,其目在腋下,是贪欲象征,用来警示贪食或贪财之人。而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用饕 餐纹装饰,是为了让人们以此为戒,因此它与龙无任何关系。
爢珡:
这个名字实际上非常接近霸下的音,而且霸下就是赑屃的一个别名,因此就名称上有重复嫌疑。而关于爬珡特性的描述,与喜欢水属性的螭吻相类似,因为古代将螭吻安置在殿脊并非因为喜爱观望,而是在其属性为水能灭火消灾所以作为镇宅之物安置房顶。这意味着从名字及意义来看都不适合成为一位 dragon 子弟。
椒图:
至於椒圖,在民間認識度較高而被增加,但這樣做似乎也并不完全適宜,因為楷書字體中的「椒」與「蜀」字相近,這個名稱並無特殊意義,只能理解為守財觀察鎮邪保佑等寓意,並非龍族傳統神話元素。此說雖然可接受,但卻缺乏足夠證據支持其加入龍族行列的情況,使得這個說法並未獲得廣泛承認。在实用基础上又增加求平安辟妖邪功能,可以理解但仍显得有些突兀且不太自然。
总体来说,对比分析后,我们发现尽管两者的不同点较多,但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更偏向认可李东阳所提供的那份完整且系统化地记录下来的内容。不过,在华夏文化史长河里,每一种动物都是独一无二,他们各司其职,为整个文明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情景与想象空间,即使它们每个人都是奇怪而又神秘不可测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