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一1949年太监文化的兴起与消亡之谜
太监文化的兴起与消亡之谜
在中国古代,早于殷商时期就有“寺人”的记载,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痕迹,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比西方要先进。太监,又称宦官,是失去性能力后成为不男不女中性的官员,专为皇帝及家族服务。他们被称作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等,但关于太监的起源和出现,我们需要深入探究。
唐甄在《潜书》中形容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如同长了瘿结,不像人的身体;颊骨是男人的,却没有胡须,不是女人,有美玉般的面孔却无生气,不像人的面容。此外,他们的声音稚细而清脆又尖细且柔媚,如猩叫又能语,不像人的声音。
从心理到行为,他们既可爱又能下毒手害人,当怜悯时流涕语,而憎恶时斩杀如草,也是不像人类的情感表现。在鲁迅的话里:“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
那么太监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据记载,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割的人,只是在东汉之后才全部用上了阉割的人。原因在于宫廷内廷众多女性,如果允许男性侍卫出入,就可能发生秽乱宫室的事故,因此绝对禁止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这也是秦朝嫪毐受尊敬太后的宠幸后权势显赫的情况所致。
自先秦至周王朝诸侯国,大都设立了宦官制度。而秦国宦官嫪毐受尊敬 太后的宠幸,被封为长信侯,其来源或来自处以宫刑罪犯充任,或从百姓年幼子弟挑选。秦汉以后,这种制度更加详备,对许多朝代产生重大影响。
考证显示,最早的一个名为吴腾宇(今江西上饶)的大臣被称作“太监”。随着时间推移,“少监”、“殿中省”、“御府”这些词汇也开始使用,并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太监”。
然而,在漫长封建社会史诗般的一幕幕戏剧化表演中,这些牺牲者或沉沦地狱,或平步青云,在两千年的舞台上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暴。在辛亥革命之前,每一次衰败与覆灭往往与这群强大的权力玩家有关:汉、唐、明三朝覆灭,与这群专横暴虐者的野心勃勃直接相关。
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曾经统治过数千年的神秘系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那些曾经掌控命运,但最终因自己的欲望而坍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