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野史赵匡胤登基后劝武将们更要多读书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赵匡胤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勇气。自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以来,中国进入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中央集权时代。皇帝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还拥有最高权力和荣誉。在这个伟大的位置上,赵匡胤展现出他的独特治国理念。
建隆三年二月的一天,当时任宋太祖的赵匡胤对近臣们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然而,他周围的人都沉默无声,不知如何回答。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五代十国混乱的时候,当君主成为高危职业时,为何要让武将们阅读?答案可能藏于赵匡胤自己的经历之中。
作为殿前都检使,一直身处战场中的赵匡胤深知兵权至关重要。他自己就是通过掌握军队才夺取了政权,因此,他明白了削弱武力的必要性。在位之后,他立下“重文轻武”的家法,以儒士取代武将掌控藩镇,以防止再次发生兵变。
建隆三年,在太庙寝殿的一个夹室里,赵匡胤立下誓碑,其中有这样一句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他相信,只有文人才能治理国家,而不是那些专注于用兵的人。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有一次他对朝廷官员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想选些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人。”这表明他认为文人的腐败风险远低于武人的威胁,更不会像后者那样危及国家根本。
尽管如此,赵匡胤自己也是一名热爱书籍的人。当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运货物,但实际上是几千卷书籍。周世宗问道:“你做的是将领,你应该放在心思坚甲利兵,却带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解释说:“我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周世宗听后更加欣赏他。
通过不断阅读,这位曾吟诗作赋的小小行伍出身人物展现出了他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洞察力。虽然偶尔会写诗,但当有人吟诵《咏日》时,他却觉得那首诗虽然工整却缺乏气势,就此提出了更好的版本——《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使得众人才真正感到敬佩。这首简陋但意境开阔的大胆作品,是对传统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尝试,同时也是对个人品格的一次展示。
因此,当谈到“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基于他的深思熟虑以及对于未来王朝稳固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不仅是想要提升自身,更是在告诫所有 武将们不要只停留在用兵技巧之上,要追求更多知识,从而达到更为全面地理解并管理国家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