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世界历史上的壮心不已的故事
在印度近代史上,第一次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自治为目标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1899年,G.N.寇松勋爵成为英印总督,他的决策导致孟加拉地区被分割成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两个省,这一举措旨在利用宗教对立来削弱印度民族的统一。然而,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响。孟加拉人民迅速组织起来,抵制这一分割计划,并推动了一系列抗议活动。
1905年8月7日,加尔各答万会决定采取行动,以抵制英国货物并推动本国产业发展(斯瓦德西)来迫使英国撤销分割政策。当这一政策于10月16日生效时,加尔各答举行了全国哀悼日,全城停业。在此期间,一些极端派领袖,如蒂拉克,他们提出了四项纲领:自主、自产、抵制英货和教育改革,以期将运动引向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扩散到了整个印度。在孟加拉,大量农民参与到集会中,并成立了工人农民组织。1906年,国大党会议首次通过了争取印度自治的决议,并支持其他社会经济改革。此外,在旁遮普,一些领导者领导农民进行税收抗争,最终演变成武装冲突。
尽管如此,当局继续实施其策略,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对立上,以此来阻止运动向前发展。这包括宣布即将进行立法改革以增加印度代表席位,以及温和派与当局妥协,从而排除掉极端派成员。在这种压力下,一些重要人物遭到了逮捕,如南方地区的一个名叫契·皮莱的人,以及著名领导人B.G.蒂拉克,被判处六年的监禁。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运动最终失败,但它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它促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一步迈出,同时也激发了亚洲觉醒的一个新篇章。这场斗争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为后来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为历史上的伟大胜利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