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各个朝代科举的特点

古代各个朝代科举的特点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生活方面的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代科举特点: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


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宋代科举特点: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


殿试策论因时间限制等原因,多数情况下文采一般。但它作为文学体裁,其中也不乏佳作。由于宋代文官的实行,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不仅在上有发言权,在文坛上也是左右风气的领袖人物。因此,宋代文人多为官僚、学者、文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广博宏大。


明清科举特点: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应试者为求胜出,往往愈写愈多,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规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过七百字,以后即奉为定则。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内容也自有一定之规。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战史风云 中学生必知的历...
我为什么要知道那些老古董的事儿? 你好,我是一个中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里听老师讲历史,感觉这些事儿真的很远离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最近我发现,了解一些基本的...
战史风云 探索往昔巨人的...
在遥远的过去,有着无数不朽的灵魂,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着后世。关于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常常会听说他们的事迹,但真正了解他们,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战史风云 明朝16位权力...
明朝16位:权力斗争与皇家盛衰的轮回 明朝的开端与朱元璋的奠基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以一代伟人朱元璋的崛起而著称。作为明朝第一个皇帝,他不仅巩固了自己对中央...
战史风云 柳永夜泊渑池湖...
在中国古代名士野史趣闻中,柳永是一位以才情横溢著称的词人,他的诗歌作品广受欢迎,并且深受后世推崇。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他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这首词...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