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商家悬挂的招牌图上的明朱允炆伐燕檄文物品展示
在那个时代,郑州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不断创新他们的宣传方式。悬挂在街头的招幌,就成为了当时广告的一种常见形式。这类招幌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制作简单且成本较低,它们通常是用彩色布料缝制而成,上面绣着店名或促销口号。
图片:收藏北京记忆-店铺与招幌
旧时郑州街市上的各种招幌各具特色。酱油店如“鸿兴源”和“有恒”,门前挂着方木牌,上写“酱园”、“酱”字,以及表示品质的“伏”和“陈”。中药铺则常用的是形象生动的“杏林春色”,据说,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代医者董奉,他慷慨地为病人治愈疾病,只要求患者在他门前栽几棵杏树,以示感谢。
西药房随着时间发展,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招帜来吸引顾客。当铺则以高柜台著称,门上挂着黑漆木牌书写了醒目的“当”字。而鞋帽店则通过画有鞋帽图形或摆放真实物品来吸引顾客。
钱庄以仿金属摞铜钱模型作为标志,而酒店则悬挂酒壶并系红布穗来展示其产品。饭馆也会根据自己菜肴风味选择相应的装饰,如南方风味餐馆会悬挂代表性的闽菜或江浙菜肴标识。而理发行业则因皇帝下圣旨而采用磨刀布作为自己的标志。
最后,打磨坊由于生活用品石磨需求巨大,在迎河街、顺河街设立了许多石匠工作场所,用一块板子上书“磨”字作为招徕顾客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