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皇帝为何不敢削藩
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初,藩镇的割据势力就成为了威胁大唐稳定的主要因素。然而自唐肃宗开始,大唐朝廷一直未能采取全面削弱藩镇的策略,其所谓的削藩行动往往只是零星且微不足道,甚至连朱元璋这样的明朝开国皇帝都难以望其项背,那么为什么唐朝没有像其他时代那样进行大规模削藩呢?是因为中央集权在唐朝并不足以为后盾?要不是像秦始皇推恩令那样的强硬手段,即使各地豪强不满,也不会公开反叛;但若欲施行如同推恩令般的大力政策,则需有坚实的后盾支持,不然那些地方诸侯定将不听指挥。
历史上,唐朝曾试图通过将一个藩镇一分为二,将其中一部分授予原藩镇领主亲属,但结果亲属刚接权即被捕,以“威胁到中央集权”为由,被捕者竟是原来的领主。这番尝试虽出于削弱割据势力的意图,却未能获得任何实际效果。这些割据势力显然对此种做法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个人生命安全不可或缺,而放弃兵权意味着失去一切控制,因此即便承诺优厚待遇,也无法让他们信服。
因此,在中晚期的大唐,这种削藩政策成为一种无解之谜。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即便是那些声名赫赫的君主,都难以彻底解决“ 藩镇割据”、“宫廷斗争”、“外戚专權”的问题,只是在社会动荡时期,这些问题暂时得到遏制。在平静而稳定的年代,这些隐患又重新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