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电影中的徐代泉音乐工作者如同天籁之音的织女倾心于黄梅戏的传承
徐代泉,黄梅戏音乐的翎毛鸟,在庐剧的温暖巢中长大。1958年,他凭借那双灵巧的手指,以独奏《良宵》为契机,踏入了安徽省艺校的殿堂。在那里,他沉浸于庐剧的旋律之中,学习了三年,掌握了作曲技艺。他自称,对庐剧的理解和热爱远超黄梅戏,那时他的同伴们一个个放弃,而他却坚持下来,心怀梦想,为庐剧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就在他准备展现才华的时候,不幸遭遇专业撤销。他曾以为自己命运被误解,却在学校领导的话语中找到释然:“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粒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未能茁壮成长,只得在30多年的等待后转而投身黄梅戏。
从此,他开始用一种笨拙但有效的心态学习这门新艺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老师讲授时,他静静聆听,将每一个音符记录下来。功力深厚,使他比小伙计还快学会。这份辛勤付出,最终让他成为安徽艺校 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对于音乐家来说,无论是苦还是难,都无法阻挡他们追求卓越的心火。一旦陷入创作,他们便全神贯注,无休无止。当作品渐渐成形,便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和喜悦。而即使退休,也没有人能够让徐代泉闲暇一日。他致力于教学、创作和研究,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古典音乐遗产。
至今,65岁高龄的徐代泉仍不忘初心,还在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不仅如此,他还留下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这些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广受好评,是对他的最高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