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游清朝宦官回忆清朝美食皇帝御膳难吃与否
其实说穿了也不难以理解。对于一位品德高尚之人而言,登基为帝,便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理想与抱负,施展宏伟的治国安邦事业,以名垂千古。对一个平凡之辈而言,当上帝王,便能拥握世间最大的权力,享有无数美貌妃嫔,以及滚滚财富的宝藏。
许多人心中或许以为,皇帝每日所食御膳,其用料必来自全国各地进贡精选佳肴,而御厨则是天下第一流厨师,他们所制定的菜肴定然是世间罕见的美味,可入口即化,让人舌尖舞动。但实情却与众不同。在清朝时期,即便是多年宫廷生活老旧宦官也曾坦白:“毫无特色,只令人乏味。”
御厨们烹饪菜单,则遵循宫廷传承已久的固定式样,因为这些菜单经过几代人的检验,无论其风味还是安全性,都显得稳妥可靠,有着明显特点——“古朴而不变”。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既不过度,又保证无过失,从不尝试开发新口味、新菜式、新材料,以免因口味不合皇意,或让皇帝消化不良而惹来麻烦。外界饭庄最新创作的食材、技艺、风格,却很少能触及皇室。
然而,为维持祖宗制度,并确保安全与尊严,即使料理再差,也必须坚守规矩。一方面,在清朝后宫内,小型私厨由擅长烹饪婢女或宦官主导,从外市采购新鲜食材,以此满足皇后妃子们的心愿;另一方面,每月二十六日亲王府邸会向太后和光绪进献一次饭菜,由聘请的各地名厨烹调出色的佳肴,这些比御膳房更胜一筹。此乃证明,即使身为君主,其饮食也受限于宫中规定,不易享受到真正的心仪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