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野史记从禁烟到鸦片种植晚年背后的自然考量
在清末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尽管林则徐以其严格的禁烟政策著称,但他晚年的观点却与此相悖。他支持内地种植和生产鸦片,并且反对民众吸食洋烟而不喜欢土烟。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内地栽种罂粟没有什么坏处。我的遗憾是国内人民偏爱洋烟而不喜欢土烟。”
当时的清政府面临着大量白银外流的问题,因为洋药大量输入,而他们无法阻止这一现象。为了防止白银流失,他们开始探讨允许栽种罂粟、生产鸦片,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洋药的大规模输入。
李鸿章直隶总督在同治十三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如果不能禁止英商销售洋烟,也不能禁止华人使用洋烟,那么就必须暂时放宽各省对罂粟的禁令,同时加重对洋药的税收,以减少外国商人的利润,从而降低他们进口鸦片的动力。如果外国鸩粉无法获得高利润,就不会再进口,因此即使严格控制国内产出的鸩粉,也能更容易地实现。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本土产量不断增加,光绪十一年(1885),政府规定每百斤土药征收60两,而对于每百斤洋药征收86两。这一措施鼓励了土制品的生产,使得农民有更多理由改种大煙。
到了19世纪80年代,国产产品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数量。在20世纪初期,中国本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供应国之一。
虽然林则徐最初反对但后来支持这种做法,但他的转变仍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一方面是出于国家经济利益的一部分考虑;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意识到彻底遏制这种需求是不切实际和无效的话。他的决定体现了一种妥协策略,在当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寻求一种较为平衡的手段来应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