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从禁烟名将到支持鸦片种植1949至2022历史转折中的自然选择考量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中,鸦片问题曾是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以禁烟闻名的林则徐,在晚年却有意支持内地种植、生产鸦片。这一转变背后,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对策略与实践考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药畅行全国,大量白银外流,这使得清朝廷禁烟政策显得无力为之。于是,便提倡弛禁鸦片种植,以土抵洋观点渐成风。在同治十一年的上海《申报》上,有文章提出全面弛禁,并强调通过税收增加国库收入、限制吸食的必要性。
直隶总督李鸿章也在同治十三年奏请弛禁。他认为禁止内地种植,只能促进洋烟贸易和白银外流,因此主张暂时允许各省栽种罂粟,同时加重对洋药的税率,使其不再具有吸引力。此建议深入人心,不仅影响了政局,还最终被清廷采纳。
随着时间推移,罂粟的种植迅速发展,全中国都开始了大规模生产。虽然农作物相比更容易,但受益于高回报,贫困地区纷纷改为种植大烟。一时间,无论南北方或东西部,都遍布着罂粟花海。
国产烟土尤以云贵川地区著称,那里的环境和印度相似,更适合培育优质产品。而到20世纪初期,国产煙土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林则徐所反对的是民众偏好洋烟而不愿意使用国产品,他认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只是因为他看到民众对洋烟情有独钟而感到遗憾。但面临实际情况,他选择了一条既要防止白银外流,又能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允许内地種植、生產鸦片,从而减少了由于進口洋煙導致的巨额銀子流失。这一策略尽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但在当时看来是一项权衡取舍后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