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历史转变从禁烟到鸦片种植的三年级必读故事
在自然的景观中,林则徐以其禁烟闻名,但晚年他却改变了立场,支持中国种植和生产鸦片。他反对的是吸食洋烟而不喜欢土烟。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林则徐表示:“我认为内地栽种罂粟无害。所遗憾的是内地之民嗜好洋烟而不嗜好土烟。”这背后的原因是清朝时期无法阻止鸦片的大量输入,也无法防止白银的大量外流,因此通过允许栽种罂粟、生产制造鸦片成功地防止了白银的外流。
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药被合法化并且大量输入全国,这导致了大量白银的外流。清朝廷虽然已经放弃了禁烟政策,但仍然想方设法防止白银外流,因此提倡弛禁鸦片种植,以此抵御洋药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官员提出全面弛禁、广泛种植和生产鸦片,并课以重税,以增加国库收入、限制吸食。
直隶总督李鴻章也在同治十三年提出弛禁主张,他指出“既不能禁止英商贩卖洋烟,即不能禁止华民食用洋烟”,因此应暂时允许各省栽培罂粟,而加重对洋药征收税率,使得外国人不再有利益去进口这种产品。如果没有来自英国等国的地产大麻,那么即使严格禁止大麻,也相对容易办到。李鴻章的话语权威性强,从而影响到了政局,最终导致了弛禁政策得到实施。
随着时间推移,在人们改为种植罂粟、大规模生产大麻之后,这一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大麻都成为了重要作物之一。此时,不仅农民受益,而且国家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然而,这一举措最终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大麻业带来的依赖问题以及与非法交易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一策略是一厢情愿,因为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只是转移了一部分问题,同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