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战史风云 > 明朝皇帝选择修长城远比北伐省钱的智慧之举

明朝皇帝选择修长城远比北伐省钱的智慧之举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站在秦始皇面前的,是一个既复杂又棘手的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匈奴这位强敌。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秦始皇统治下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大量骑兵。但把这些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巨额资金和时间训练,还要承受生产力的大量流失。相比之下,游牧民族如匈奴则拥有极低成本的一举多得优势,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在马背上生活,可以轻松切换角色,一边放牧一边作战,这样的后勤保障远超农耕民族。

历史上的汉武帝虽然在对抗匈奴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战争所需的人力物资消耗巨大,最终削弱了国家经济实力,加速了汉朝衰落。而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次出击漠北,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最终还是是明朝损失更重。

为了改变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情形,秦始皇考虑到了修建长城这一策略。有了这样的防御工事,流动性强的地缘争夺将变得稳定下来。游牧民族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易穿越或撤退,只能在长城线与守军进行正面交锋。

依托于此种防御体系,对于农业社会而言,不必再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骑兵部队,同时士兵们可以回到他们熟悉的地方进行耕种,在闲暇时间进行屯垦,即可解决后勤供应问题。此后的各个朝代,只要条件允许,都会采取类似的方式来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如明朝成化年间,当蒙古鞑靼部频繁侵扰陕北、甘肃地区时,与其比较修建长城费用更少,而且还能够节约调动粮食至前线所需巨额金钱。

因此,在权衡利开之后,由明朝皇帝选择继续修建和加固这段古老而坚固的地理屏障。这片雄伟壮观的地势纵横跨越数千公里,其完工是在元初年由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目睹并赞叹过,但他自然看不到那时期完工后的最后部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遗产。

标签:

猜你喜欢

战史风云 嫁祸于人-背后...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无意中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结果不仅自身遭受了损失,还将责任推给了他人,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嫁祸于人”。这种情况通常发生...
战史风云 不辞冰雪为卿热...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飞,覆盖了整个城市。街道上行人匆匆,不多时便是年关,那份忙碌与压力让人难以呼吸。但在这个时候,有些人却选择了不辞冰雪,为他人热心。...
战史风云 历史分为正史野...
探索历史真相:正史与野史的对话 在我们追溯过去、理解历史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分为正史野史,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为什么需要两种不同的记载方...
战史风云 全球趣事大爆笑...
全球趣事大爆笑:世界奇闻趣事素材短视频 介绍 在这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世界里,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等待着我们的发现。这些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