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制度龙袍背后的学问与权力
导读:在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中,皇帝们总是穿着鲜艳夺目、龙纹斑斓的龙袍。但其实,这种形象在历史上并非常态。清朝以前的皇帝,只有穿戴“寿衣”才算得上正式。
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的古代皇帝,都被描绘成穿着明朝甚至更早期时期的龙袍,这简直是一种误解和错误之举。
网络配图
从唐朝之前,君王和皇帝对服饰颜色的规定就非常严格,有时候规定有的,有时候则无。西周东周时期,《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必须穿青衣。在战国至秦汉魏晋时期,“五行终始说”盛行,其中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与黑白青赤黄相配,穿黑色袍服。晋代实行金德制度,以赤为贵,所以晋代皇帝主要着红色袍服。而到了隋朝文、炀二帝开始以黄为尊,但未禁止他人穿同色衣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开始禁百官百姓穿黄袍,使其成为专属皇帝的装扮。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了这一变化:“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随后规定了其他官员的颜色标准:三品以上紫,四五品朱,六七品绿,八九品青。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宋朝,而从周至明,则大多数都使用黑色的冕服作为正式装束,即便是秦汉初期冕服全黑无纹章,也遵循了这个基本原则。
宋朝是火德时代,因此他们崇尚红色,而明朝更是以朱红为贵,他们日常也会着这种颜色的衣服。不过这些都是死后遗像或陪葬用的,不代表生前所佩戴之物。
网络配图
由于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清末文化断层影响,以及现代影视剧对此进行模仿,我们错以为那样的龙袍就是当今所谓“古风”的标志,其实只有清朝才有这样的习惯。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在电视屏幕上的“龙袍”,请不要忘记,它们实际上只是代表了一位逝去者的守护者——寿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