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遗忘为什么越南成了明朝的新天地
说到古代的历史,人们往往将其刻画为饥寒交迫和物资匮乏,但越南今天的粮食产量却是相当丰富。那么,在明朝时期,明朝为何不选择征服越南,而是放弃了这片富饶之地?这一问题深具探讨价值,让我们一同揭开历史的面纱。
越南红河三角洲确实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可粮食本身并不等同于金钱,它需要通过贸易来换取流动资金。在历史长河中,越南北部各个政权都明白这一点,他们利用控制海上贸易路线来维持财政。这一策略使得他们能从商船抽税或成为中间商,从而满足北部湾地区的财政需求。
尽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逐渐改道,不再必须经过北部湾,但在明初,这种衰落尚未显著。因此,对于海外收入依然极为重要。不过,在那个时代,明朝以严苛的手段打压自由贸易、工商业发展,并对工匠与农民进行剥削。这导致当明朝试图在安南建立统治后,将自己的政策模式复制过去。
安南国内劳动力被掳走廉价出售;底层农民承受重税和徭役;更糟的是,当明朝摧毁了自身及安南海外贸易后,又企图摧毁安南剩余的海外交易网络。这些政策激发了整个越 南社会对明朝统治不满,从地方豪强到知识分子,再到普通百姓,都参与反抗。而由于清除海外贸易,明军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依赖本土财政支持才能维持占领。
然而,由于反抗运动遍布全国,加之经济困境和失去民心,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勉强维持着控制红河沿岸少数据点。即便如此,即使有大量粮食也无济于事,因为真正有效运转行政体系所需的是稳定的经济基础,而非仅有的粮食储备。
黎利领导蓝山起义虽然屡战屡败,却每次失败后都能迅速恢复力量。此外,由于广泛的人口加入反抗军,使得黎利能够组建一个兵种全面且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他最终击败并消灭了两股来自中国东路援军和西路援军(实际上西路援军已失去了存在意义),这标志着明朝在安남的大部分统治崩溃。
最后,被迫采取荣誉投降并达成协议的大部分明军撤离至家乡带走武器、供给品、家眷以及被释放出俘虏。而黎利则面临新的挑战:北部湾航线不可逆转衰退的问题。他将目光转向占城,以控制其作为中转站的地位。但最终,那些东西方之间直行通道彻底改变了全球性交通网络,使得占城的地位变得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