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端伯生平简介南明忠臣黄端伯誓死不降清历史课本丑化明朝的自然选择
在1645年五月,当清军攻破了南京城,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仓皇逃离时,许多高级官员如朱国弼、钱谦益和赵之龙等都选择了剃发投降清朝。然而,礼部主事黄端伯却坚决不肯屈服于外族统治。他以身作则,不仅没有向清军低头,还顽强地维护着明朝的尊严和正统性。
黄端伯字元公(也称符公),出生于江西省黎川县建昌新城。他本是一位聪明才智、孝顺友好的人物,以其淡泊名利、虚心待人著称。他的学问深厚,对文章有独到见解,对经史百家之言亦颇为精通。在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之后,他历任宁波、杭州推官,但因父丧而回家居住期间,他目睹益王朱慈炱在建昌的种种不法行为,上书朝廷揭露这些罪行,最终被迫辞职隐居庐山。
当崇祯帝自缢身亡后,福王朱由崧继位改元弘光,并授予黄端伯礼部仪制司主事一职。但是在五月南京失守的时候,大多数官员都选择了投降,而黄端伯却不同意。他拒绝离开,说:“我不能因为害怕就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劝诫他逃生的请求,他回答说:“我会遵循先圣们的教导,即使危难时刻,也要保持勇气。”
清豫亲王多铎召唤他,但黄端伯并未前往。当兵将来捉拿他时,他们首先杀害他的妾室,而黄端伯仍然不动摇地说:“如果他们要杀我,那么我就接受这个命运。”最终,在多铎的命令下,黄端伯被捕并遭受审讯。在审问中,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情操。
临刑前夕,虽然手足无力但精神昂扬,黄端伯还能写下诗句“巍巍不动寰中立,一座坚城似铁山”表达了自己对抗敌人的决心。而最后,在执行死刑前,他用生命证明了一点:即使身体可能被毁灭,但精神上的自由永远是不可侵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