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蒲松龄赴宴的奇遇
蒲松龄屡次科举未第,返回家乡的蒲家庄,他除了教书之外,便将满腔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中,从不与官场往来。然而,一日忽然接到宰相的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而当官的人却只顾享乐。他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决定不去赴宴,对他说:“这样做不好,人家既是宰相,又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保持纯洁和高尚。他于是想了个法子,将这个法子应用于日后的行为。
事隔数日,果然 蒲松龄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请了一位大臣前来便厅。在大臣到来的那天,他用同样的方法款待对方。大臣接到”请吃半鲁”的邀约后欣然前往,看到了茅草覆盖、破旧的小屋心里产生了一种怜悯感。记得与他交往时,那位学识远超己俩的大人物,现在却落魄至此,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惭愧。
欲图给予帮助,但蒲松龄坚决拒绝收受任何金钱。他只和大臣叙述往昔的情谊,却始终避免提及之前赴宴的事情。大臣感到肚子饿,不时地向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未开始进餐,大臣实在无法忍耐了,就问蒲松龄何时会摆开筹码供大家食用?蒲松龄随口答道:“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筹码?”这句话中包含了一个隐喻,即“鲁”的下方明显是一个“日”字,因此,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那么“下头”就是指午后,而如果按照意境上的含义理解,则意味着即便是在最光辉灿烂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原则。这正是对于如何在权力面前的正确态度的一个寓言性质的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