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揭秘明清皇帝如何在一瞬间施政救民
古代帝王的节俭之道:一瞬间揭秘明清皇帝如何与民同乐
在历史长河中,帝王们总是以“民之父母”自居,他们渴望缩短与臣民之间的距离。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他们治国理念,既敬天又敬民,以此作为施政的根本原则。明清两朝的君主尤其注重节俭,将其视为治国良规。明太祖朱元璋深受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教诲影响,他本人也能实践这一理念,即使穿的是洗过多次的旧衣,他马皇后更是亲自缝补衣裳。
明成祖朱棣不仅如此,他甚至于坐在京城右顺门,当着大臣面前将露出的破袖子反复塞入衣内,这种做法虽有勤俭之意,却也不免显得有些作秀。而他的儿子、明英宗则教导大臣说:“我穿衣服很随便,即使穿布衣,人们也不会认错我这个天子。”
到了清朝,大约有几个皇帝比前代更加精于节俭。雍正帝经常自己侍膳,并教育大臣要珍惜五谷,不可浪费。在他的一条湖绉裤上磨出了一个洞,由内务府修补竟然要价3000两银子,而他嫌贵,便训斥了一番。
光绪帝也有类似的习惯。他有一年冬天,在马褂外罩了一件马褂,其老师翁同龢曾问为何如此,他答曰:“太冷了。”翁又问为何不穿狐皮衣呢?光绪回答:“没有。”原来他的狐皮衣已经破了,送去修补了。这让翁感叹道:“岂知皇家之制,其俭如此!”即便这样,一些人的看法仍旧认为这有点不近人情,有时候似乎是在表演一些节俭行为。
然而,与这些表面的经济节约相比,真正体现出一位伟大君主的人格魅力的是能够从宏观层面来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问题,如明太祖和康熙帝那样的大智慧。大概在宫中的空地建造楼阁亭台方面采取措施,让太监们种菜供宫中食用;还下令在京城栽植桐树、棕树、漆树50万株,用以供宫中修缮,不再向百姓征收。此外康熙帝裁减宫中人员,对财政产生了显著效果。
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接近民众了解民情,比如明太祖巡视护城河疏通工程时看到一个赤身露体的工人被监工吏故意扔锄头进水里,就立即给予那位工人新锄头并责罚监工,同时停止工程让工人们回家。此外,在扶贫方面,也下令官员访贫问苦,每月发给无衣无食者衣物,每个没有住所者房屋。他坚信,只要天下百姓没有流离失所,就是他没尽到作为君主职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