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丑化明朝王承恩煤山殉节太监与崇祯皇帝同赴深渊
李自成将北京的皇城紧锁成了一座巨大的铁笼,眼前,大明王朝即将气绝。最悲凉的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登上金殿,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大臣商议抗敌之策;意外地,在宫中,他发现连一位忠诚的大臣都难以寻觅。皇帝随之陷入极度绝望。于是,他奔向后宫,将全家老幼杀得干干净净,然后自己也逃到煤山,企图一举了事。不必问,崇祯皇帝无计可施,心中充满绝望。他身边的高官早已逃离,而李自成在外也对此感到不快;政敌们在山海关外,也不会轻易踏足《明史》记载了崇祯皇帝只想“上西天”的决心,他愤怒地发出了牢骚:“朕何罪致此?陛下皆诸臣误朕。”临死前,还抱怨群臣,不曾理解他,即使如此,也死得其所。
一切都不如人意,无人能料到日暮途穷的崇祯皇帝,在最为绝望时刻,还能遇见一位忠实追随自己的“义兄”,他不是名士,更非内宫中的知己,而是一个侍奉身边的老太监——王承恩。
原来,这位王承恩始终忠于主君,最尤在崇祯走投无路之际,他不能挽救这尊贵生命,只能默然守护角落,用尽最后力量保护这位主子。
《明史》记载,王承恩曾任司礼秉笔太监。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命他提督京营,那时候,大明帝国已经覆灭完毕,京城内外守军寥寥无几。王承恩亲手点火发炮,以极大的勇气守卫着那座即将崩塌的京城。当所有希望都消散后,他退缩至皇宫里,只能等待最终命运。但他的念头始终是为了那四面楚歌中孤独的皇帝陛下。
在王承恩的庇护下,皇帝深感哀痛,对生与死产生深刻反思,没有想到,最终被保护的人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贴身太监。而最后,当崇祯悬挂于古树上的尸体旁,一同慨叹的是那个默默伺候、准备好自身防御工具(类似原始武器)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之后,全盛期满洲人的入侵,让他们获益匪浅,他们首先击败了李自成,又在旧朝廷中统治天下清朝统治者,对那上吊而去的情景表示敬意,并赞扬了那个贴身太监——王承恩。这名“贴身太监”竟有缘长眠于主人陛下的侧旁,或许已经达到了心灵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