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秘密藏匿百姓资料元朝辽的隐世智者
在明朝时期,刘大夏(忠宣公)担任过库部的职位,他深谙国家大计。在一次事件中,皇帝急需找到与三保太监下西洋有关的文献资料。面对这一要求,刘大夏迅速行动起来。他秘密地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从库房中移走,并巧妙地隐藏起来,以避免被发现。当大司马前来索要这些文献时,刘大夏已经成功地掩藏了它们,这个秘密至今未曾泄露。
这件事情后来被人们所知晓,大司马对刘大夏的智慧和远见表示了高度赞赏。因为如果这些资料落入不当之手,再次进行下西洋之举,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刘大夏作为官员的一贯风范,那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强权。
历史记载显示,在其仕途中,明史评价他:“忠诚恳笃”,“忘身徇国”,在处理权力问题上多次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品格。而关于他的轶事,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他担任广东布政使时,一种名为“羡余”钱长期以来一直未被正式记录下来,而其他官员则习惯于私自占有此款项。但是,当新上任的刘大夏打开府库进行清点时,他坚决拒绝私吞这笔钱,并命令小吏将其纳入正规帐目,从而展示了他的廉洁自守和高尚品德。
至于关于他是否藏匿或焚毁郑和下西洋档案的事实,由于不同的史籍记载存在差异,如万表《灼艾余集》、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等书籍提到的是藏匿,而顾起元《客座赘语》则说是焚毁。因此,这个谜题至今仍然悬而未解,让人不断探讨和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