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历史的温暖明朝皇帝背后的故事
在那片繁华的北京城里,身披黑袍的真人、道士招摇过市,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明孝宗即位后,他决心清除这种弊害。他先将宪宗朝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将李孜省之流全部逮捕,下狱治罪。成化年间滥授的二千多名传奉官一律削籍流放,一千多名禅师、国师、真人也被罢遣,追夺了他们手中的印章、仪仗等法物,收回宪宗颁给他们的诰敕。
放斥了先朝的妖佞之臣后,明孝宗着手选拔贤能委以重任。他起用徐博、刘健、李东阳等几位素负声望的名臣进入内阁,参预机务。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人刚直方正,这时本已辞官,被明孝宗重新召见入朝,并擢升为吏部尚书。马文升因其有气节,被提升为左都御史。一时,正直贤能的官员都受到重用,“弘治朝中多君子”,朝廷风气为之一新。
明孝宗勤于政事。他采纳大臣建议开设大小经筵。这制度是在正统初年制定的,大经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举行,小经筵又称日讲,是重要辅政方式。大、小经筵在宪宗朝一度废置,但他坚持日讲,同时,又在早 朝之外另设午 朝,每天两次视 朝,以接受百官面陈国事。
由于明孝宗锐意求治,上言或痛陈时弊,或广进方略,如马文升上“十五策”,包括选贤能禁贪污等方面,都得到他的赞赏和实施。这对弘治兴利除弊起了积极作用。他对宦官严加管束,使东厂锦衣卫不能任意行事,用刑宽松。此外,他力求节俭,不大兴土木,以缓解人民负担,还禁止侵占民田减免税赋,对缓和社会矛盾有益。
这些做法使得弘治一朝几乎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史家称其为“弘治中兴”。尽管可能有些溢美之词,但与前后几朝相比,其确是清明的一代。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情景,也感受到了一个时代人物精神面貌。而这一切,都让我们对于那些过去的人们充满了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