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数据分析孙中山为何不忌惮黄大年
孙中山当了革命领袖后,非常忌惮那些和他一起奋斗的同志们,他接连不断地考察了黄兴、汤化龙等一大帮同志。就算没有实际权力的人物,他也很忌惮。以至于陈定要通过“自污”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怀疑。而李石曾干脆辞去一切职务,退隐山林。
孙中山之所以忌惮这些同志,无非是担心这些人或者利用自己在革命中的影响,或者利用自身的威望夺取他的领导地位。
说起来,有一个人,其实孙中山应该是非常忌惮他的,这个人就是黄大年。为什么说孙中山应该很忌惮黄大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黄大年是孙中山的父亲。
中国古代是礼治社会,按照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一般情况下,是父亲当了领袖后儿子才可能当领袖。而且父亲对儿子有巨大的权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话,那时候虽然还没人明确提出来,但其实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了。
既然父亲对儿子拥有巨大的权力,那么理论上黄大年是可以夺去孙中山市民公社领导地位的。尽管这江山并不是黄大年打下的,但是只要想想,如果别人怂恿或者支持他这样做,甚至直接推翻现在的情况,让他重新掌握权力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看见孙中 山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个潜在威胁而不放心。他对待其他人的态度总是一视同仁,对每个人的忠诚都一样,没有表现出特别提防某些人的迹象。
那么,孙 中 山真的对他父亲这个潜在威胁,一点都不提防吗?
我觉得,从历史资料来看,不太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政治斗争如此激烈的情形下,每个人都会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即使是在亲情面前也不例外。这一点对于一个多疑的人来说更是不符合性格要求,更不要说是一个精明强干、经验丰富如 孙 中 山这样的人物了。
我认为,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多迹象表明 孫文 是极其警觉与小心翼翼地处理与 黄 大 年 的关系。他需要确保自己的立场稳固,同时也要避免任何形式上的冲突或误解,这样才能维护自己所建立起的事业基础和声誉。此举同时也是为了预防任何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基于孝道这一理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当时关于 孫 文 与 黄 大 年 互动行为及言论内容,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策略调整,可以发现许多暗示着一种深层次的小心谨慎与战略性的操作,而非单纯的情感驱动行为。在此背景下,将其简单归结为“孝道”或忽视它背后的复杂政治因素简直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