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宏京剧票友他是不是每个角色都精通
从小,孙志宏就被卷入了京剧的世界,他父亲是一名港务局职员,也是一位擅长胡琴演奏的人物。家中的环境充斥着京剧的气息,常有专业的演员到他们家进行吊嗓指导。12岁时,孟昭霖老先生就来到了他们家,对孙志宏进行了指导。他告诉孙志宏,在唱老生角色时,要避免使用“包音”,行腔不能拖泥带水,而必须紧密结合剧情和人物特点,为角色而唱,不应为了吸引观众而哗众取宠。此外,在学习唱腔节奏方面,无论是学余派还是杨派,都要追求紧凑性,让每个字都像一块板一样稳固。
随后,当孙志宏18岁时,他拜访了当时71岁的周福隽,这位师傅不仅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而且对京剧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周福隽那里,孙志宏尝试表演了一段《乌盆记》,然而周福隽却指出了他的错误:“严格地说,你唱的一个字都不对!要正式学习余派,就必须脱胎换骨,把其他一切忘掉。”周福隽用坐标图来表示不同的唱腔,其中横轴代表小节线,竖轴代表音高,每个字都精确地画上了坐标。
通过这种极其细致的方法,孙志宏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学习《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12出戏。当2000年他向杨乃彭请教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杨乃彭教授给他诵读了一些经典,如《坐宫》、《碰碑》,这些都是 京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