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贯牡丹亭的作者1270年至1342年间的文学巨匠在自然之美中绘就了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的璀璨篇章
我要讲述的是柳贯,一个在1270年至1342年的元代文学家。他的字号是道传,而他自称的笔名是乌蜀山人。他出生于婺州浦江(现在属于兰溪横溪),博学多才,对文学有着沉郁春容的风格,并且精通书法、鉴赏古物和书画。他对经史、百科知识、数学、方术以及佛道哲学都了如指掌。在官途上,他曾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和教育家。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被誉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与虞集、揭傒斯和黄溍并列。
《元史列传第68·黄溍传》中记载:“柳贯,字道传……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他在1300年被察举为江山县教谕,不久后升迁到昌国州学正,在1319年担任国子助教,然后又升任博士。在他的授课下,有数千门生学习完成业绩,其中最知名的人士包括宋濂等。
到了1324年,他被擢升为太常博士,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处理朝廷上的大典,用以古今之见来论断问题,这让人们都佩服他的精确性。两年后,即1326年,他出任江西儒学提举,但不久之后便归隐乡间十余年,从事读书写作,并潜心研究理学。直到1341年的朝廷重用时期,他再次被起用担任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最终在1342年的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天的北京)。
尽管柳贯只官至五品,而且俸禄并不超过千石,但是在当时文坛上他影响力颇大,以其古硬奇逸的诗风而闻名世间,有人甚至将他尊称为“文场之帅,士林之雄”。明代开国文臣首领宋濂正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宋濂曾这样评价柳贯:“(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大田、小田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的书莫不通融……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深。”柳贯留下的著作包括《金石竹帛遗文》、《近思录广辑》、《字系》、《柳待制文集》、《待制集》等多部作品,这些作品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