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教育科研引领者赵德刚只追求国家需求的创新之举正如他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卓越研究一般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他的专业是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是信息时代的基石。在这个朝阳产业中,他没有追求高产新型材料,而是坚守传统材料——氮化镓,并钻研微小细节,克服种种困难。他的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氮化镓基紫外激光器和大功率蓝光激光器。
他自称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土著科研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他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国家需要我在哪里,我就把研究方向放在哪里。”面对艰难的领域和巨大的难题,他选择了氮化镓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发现中国对半导体器件需求巨大,但世界上生产该类器件的原材料尚未成熟。
氮化镓是一种继硅、砷化镓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它们具有近红外到深紫外全波段覆盖、热稳定性好、抗击穿、耐腐蚀等特点。在光电子学和微电子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基于氮化镓材料的蓝光发光二极管已经广泛应用于照明产业,日本学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要做出蓝光激 光器,还必须生长出高质量的氮化镓材料。这是一个国际合成物半导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赵德刚课题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当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能发光但不能激射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深入分析缓冲层原理,以及结合材料电学结构性质分析,最终提出了独特MOCVD外延技术。2004年,他们成功地实验生长了高质量氨基酸蛋白质物料,在室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000平方厘米/伏特·秒,这也是国际上MOCVD外延氨基酸蛋白质物料最好的结果。
赵德刚不仅解决了当前课题的问题,还总是在当前课题中发现下一个课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性的研究。他认为,解决问题能力源于实践,并且强调理论学习不能放下,没有深厚理底,看问题很难透彻。他承担了许多研究任务,但依然保持着看书习惯,他相信理论学习对于看待问题至关重要。
赵德剛也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踏踏实行,不要被国外牵着鼻子走,要立足国家需要,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这就是赵德刚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努力以来的态度。(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