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1.31亿科研经费零成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赵德刚只做国家有需要的研究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他的同事们熟知他总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而不是在实验室里。这位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家深谙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研究,他的工作方向就是国家需求所指向的地方。他致力于传统材料氮化镓的研究,即使这个领域充满了难题和挑战,但他坚持不懈,最终研制出国内首次氮化镓基紫外激光器和大功率蓝光激光器。
赵德刚自豪地表示自己是“土著科研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祖国。他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国家有何需,我就做何求。”他的这种态度和决心赢得了同事们对他的尊敬。
赵德刚最初进入半导体所时,发现中国对半导体器件需求巨大,但世界上生产这些原材料还未成熟,这也是他选择氮化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原因。在过去,他一直关注于提高氮化镓材料性能,以克服国际上的困难。特别是在1997年,当日本学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赵德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德刚领导团队成功地开发出了国内第一支氮化镓基紫外激光器、大功率蓝光激光器,并且在2004年,他们通过独特技术手段成功地生长出了高质量的MOCVD外延氪铟磷(InP)晶片,这是一项重大突破,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赵德剛还有着敏锐的问题解决能力。他曾经带领团队解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控制碳杂质,因为它会影响p型掺杂中的性能。当时他们发现适当引入碳杂质可以提高欧姆接触中的电流输入输出效率,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碳杂质作用机制的问题探索。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赵德剛认为,无论是新型材料还是传统材料,都要立足国家需要,被国外牵着鼻子走是不容易形成自身特色、产生国内需要结果。因此,他鼓励更多青年科学家踏实做好基础研究,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同时也为个人价值实现提供平台。(记者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