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科研处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并重赵德刚研究员坚持只做国家所需的研究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他的专业领域是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是信息时代的基石。在这个前沿行业,他没有追求高产新材料,而是坚守传统材料——氮化镓,并深入研究,克服种种困难。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氮化镓基紫外激光器、大功率蓝光激光器。
他说:“我是一个国家培养出来的‘土著科研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是我最深切的愿望。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会将国家需要的地方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赵德刚发现中国对半导体器件需求巨大,但世界上生产该类器件的原材料尚未成熟。这也是他选择氮化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原因。氮化镓是一种继硅、砷化镓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其特点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覆盖了近红外到深紫外全波段,是一种热稳定性好、抗击穿、耐腐蚀的物质。
赵德刚所从事的是国际合成晶体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即通过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生长高质量氮化镓薄膜和结构。他通过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路解决了长期困扰世界各国学者的问题:如何在室温下提高氮化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他们成功地生长出高质量氪离子注入法后的p型掺杂层,使得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赵德刚还发现碳杂质在p型氮化镓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碳杂质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证明对量子阱也有着重要意义。他提出的理论被认为是在当时不可超越,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启示。
赵德刚不仅解决了现有课题,还总能从这些基础工作中找到新的挑战。他指导学生进行量子阱研究时,当遇到问题时,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静心思考,最终找到了关键之处,并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认可。
对于自己取得成绩秘诀,赵德剛简单地说:“只有两个字——‘实践’”。他强调理论学习不能放下,没有深厚理底,看问题很难透彻。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它。在他的引领下,一位博士毕业留所继续从事这一事业,并推动了 气态二维电子气 的理式发展,对促进微电子器件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也为国家培养更多这样的“土著科研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