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英雄结局都是怎么死的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描写了宋徽宗统治末期的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农民起义。随着电视《水浒传》的热播,宋江与梁山泊英雄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而随着最近吴越品水浒、tegic点水浒的对台戏的pk,更是使他们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及梁山泊起义,真的那样“惊天地,泣鬼神”么?
实际上,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三百多年,大大小小爆发的农民起义有几百次之多,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但宋代的农民起义终未形成全国性规模,活动范围只限于一隅,参加的人数也有限,持续的时间很短。在宋代几百次的农民起义中,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不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讲,基本上算是较小的一次。
那么,它的影响何以那么大呢?首先是南宋时编《宣和遗事》把这次起义演义化、故事化,其次是明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更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汉为主线,才使梁山泊与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小说虽与历史有某些联系,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起义以梁山泊为根据地。
因为梁山地处黄河之北,所以宋江等人也被称为河北剧盗。梁山泊是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南方那个环绕在梁山(今梁山县南)周围的一个大湖泊。这个大湖泊是由于北宋时期黄河的两次决口形成。那时,黄河决口,河水泛滥,注入了这个本来就有的浅水滩,从而在梁山周围形成了一个方圆800里的大湖泊。那时,在梁山周围生活的都是些主要以捕鱼、采藕和割蒲为生的贫苦农民,他们生活得十分艰苦。可是在梁山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北宋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向辽、西夏交纳“岁币”银帛,还要对这里的老百姓加重剥削,除了原来交纳的赋税之外,又一下子增加十万余贯,人们交了朝廷的赋税后,连生活都不能保证。而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又在梁山泊周围设卡征税,梁山的老百姓无论是捕鱼还是采藕都要按人头数交税,否则就要按照漏税的法令来施以重罚,就是遇上水旱灾害,百姓颗粒无收也不减免征税。梁山附近的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就以梁山泊为基地进行反抗。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梁山是《水浒》故事的渊源所在,以此名扬海内、久负盛誉。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
起义的规模有多大,据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记载,只有36人,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当然根据现实推测,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宋朝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然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有点合乎情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也无法统计,粗略估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