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中国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11为名将

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11为名将


1,李牧  
    或许是因为《史记》是汉朝人写的,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名将的记录就显得淡化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李牧是一个绝不能被忽视的人物。战国时代他是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皆不及他。不过今天讲的是对外战争。对秦的作战就不必赘述了。
   
    李牧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此前的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本来李牧被发配北疆,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但感谢秦国的反间计,因为李牧的到来,从此中国有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2,蒙恬
   
    秦朝战将如云,蒙恬则是其中闪亮的将星。秦始皇扫时,蒙恬只是秦军里的小字辈。只是到后期才在灭燕国和齐国时建立功业,但当时他也只是副将。然而,面对与匈奴的一战,秦始皇却选择了他领兵出征。我想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时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而蒙恬也不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的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称赞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大乱,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对蒙恬收河套的战斗记载非常简略,但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努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汉朝反击匈奴打了二十年,经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的多。
   
    3,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可以说,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具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卫青最被人熟悉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至的战斗,他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于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匈奴以逸待劳,且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为出奇制胜,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谁想李广部兵马又迷失方向,失去联络。这等于是汉军大战未开先自损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固守的战略,以坚固的战车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在苦苦支撑一天一夜后,急噪的单于终于拿出了其所有精锐。而当黄沙突起的时候,卫青却展现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部队迅速进攻,在匈奴阵脚已乱的情况下发动突袭,终使得匈奴完败。单于只带三百卫队逃逸。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尽管这一战绩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战役战果辉煌。但它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4,霍去病
   
    霍去病将军可以说是当代许多青年人崇拜的偶像,他少年得志,平步青云,22岁就指挥了决定汉匈战争命运的狼居山战役,将匈奴左贤王部队几乎赶尽杀绝。 18岁从军,与匈奴共经六次大战,歼灭俘虏敌人累计达十五万,几乎是他的舅舅卫青的一倍,而他的英年早逝,又使得多少人扼腕长叹。电视剧《大汉天子》里,汉武帝一声长啸"还我冠军侯",闻者多少人仰天长叹,泪如雨下。
   
    史书上对霍去病的作战过程记录的十分简略,但是仅仅从这只语片言里,我们也足以想象战斗的艰苦和霍去病用兵的巧妙,第一次河西战役,南路军张骞行动缓慢,李广只身被围,霍去病毅然改变原有作战计划,冒险从浑邪王的地区直插过去。当时霍去病只有一万兵马,而浑邪王与休屠王兵马合计不下六万人。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抢在敌人主力部队集结以前迅速突进,各个击破。使得匈奴人虽然不断调兵遣将,其兵马却只能象羊羔入虎口一样被汉军一只一只吃掉。更为重要的是,此战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其畏惧汉军如虎,后来第二次河西战役,匈奴军几乎失去抵抗,被霍去病一路追歼,损失高达三万两千人,是第一次河西战役的整整四倍。后来浑邪王归汉,所部四万兵马中有亲匈势力发动叛乱,霍去病仅用一万兵马就将其收服,斩首叛乱者八千人,使浑邪王彻底归降。此事件在汉匈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此后,匈奴投降汉朝者日益增多,大批匈奴牧民也南迁长城请求内附,匈奴势力日益土崩瓦解。后来漠北会战,霍去病一路急行军,在深夜时分钻到左贤王眼皮底下,拂晓发动攻击,一日之内消灭匈奴七万人,将匈奴左贤王部队几乎灭族。至此,匈奴左右贤王两只臂膀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漠北。势力江河日下。


今天人们对霍去病还有众多的诟病,如指责他对士兵疾苦置若罔闻,指责他性情狂傲,奢侈腐化,冷血无情,事实上,很多的评价都是过分的。说到对士兵的体恤和为人,假如霍去病真的不通情理,那他的部下又怎会誓死为他效力,酒泉庆功的一幕,他将御赐美酒分与全军痛饮,其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令人感佩。而所谓的奢侈腐化,则是生活上的小节和习惯,又何必强求呢!重要的是,他是汉匈战争里歼灭敌人数量最多的将领,只此一项,他就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5,李靖
   
    中国自汉朝以来,到唐朝又迎来了一个盛世,一群名将为帝国建立了一连串的丰功伟绩,裴行检,李绩,侯君集等,无不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还属李靖将军,他几乎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编成了神话和传说,在一代一代人心中广为传诵。他与红线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与传说中的游侠李靖相同的是,历史上的李靖年轻时也曾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侠士,后来结识李世民,随他太原起兵,从此效忠一生。所不同的是,与传说中李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性格相比,历史上的李靖是位极其谨慎的人,《唐史》中记载,李靖平日寡言少语,性格内向,每与其他将领发生争执,往往谦让再三。但他一开口就可抓住事情的要点,言简意赅陈述要义,因此很得唐太宗的赏识。其作战风格也与气魄狂放的李绩侯君集不同,其用兵极为低调,却每每出其不意,一战而捣中敌人的要害。因此其每次出征前,虽态度谨慎,战果却为最大。
   
    李靖最为经典的战役有两次,一次为征厥战役,一次为征吐谷浑战役,两次战役都尽显其谨慎的用兵态度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作战风格。征厥战役,突厥三十万大军压境北线,与唐军相持,李靖却完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迂回穿插战。3000铁骑夜袭阴山,迂回穿插千里,直导突厥老窝,要知道,此战是在风雪连天的腊月进行的,以汉人组成的唐军战士,要完成这一壮观的长征,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突厥精锐骑兵,还有中原人所难以想象的严寒,但唐军将士爬兵卧雪,硬是完成了这一不可想象的奇迹,此战杀敌万人,突厥军与唐军伤亡比例高达10:1,更重要的是,突厥几十万大军就此全线崩溃,突厥可汗也遭俘虏。此战基本解除了突厥对唐朝的威胁,一战定乾坤,可谓盖世奇功。而征讨吐谷浑战役则有所不同,吐谷浑盘踞青海,地势险要,唐朝三次征讨均无功而返。后李靖挂帅,一改先前正面进攻的策略,几十万唐军硬是从青海甘肃交界的狭窄小路穿越过去,从吐谷浑身后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吐谷浑。盛唐诗人王昌龄曾赞颂此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战基本打通了中国进军西域的道路,从此,自五胡乱华以来,200年后,中队再次进入西域地带。    
    6,裴行俭
   
    或许是因为武则天存在的原因,或许是出于美化唐太宗的需要,后人对唐高宗统治时代的这段历史往往有所淡化,事实上,尽管唐高宗懦弱一些,但唐太宗留下的国力基础仍在,唐朝的文明在这一年代都有所发展,而文治武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平西突厥,灭高丽,战功远超越唐太宗时期。一群名将继续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而裴行俭将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裴行俭出身士族家庭,其裴家自两晋时代就为名门望族。自晋至唐,裴家人中担任过将军职务的就有237人,堪称是军事世家。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背负家族的荣誉,裴将军不辱门庭,以其赫赫战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富有戏剧性的是,裴行俭的赫赫战功是因为一场冤案成就的。高宗年代,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他遭武氏人诬陷,本该入狱,但唐高宗惜才,于是将其贬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都督府长史。也正是这一判决改写了裴将军一生的命运,使他由碌碌无为的京官成长为叱咤中外的战将。
   
    裴将军第一次独立指挥的重大战役就是破西突厥之战,此前唐朝虽多有征讨,但吐蕃此时也将触角伸向西域。西突厥开始转投吐蕃,与唐朝分庭抗礼。而此时唐朝属国波斯被大食所灭,更使得唐朝外交雪上加霜。裴行俭却抓住此机会,假意护送波斯王子归国,却在半路杀一个回马枪,率重兵痛击西突厥,一举歼灭西突厥反叛势力。并俘虏其可汗。此战功业堪比李靖夜袭阴山之功。自此,西突厥西迁中亚,基本放弃了与唐朝争夺西域的企图。
   
    此后,裴将军就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与突厥的战斗中,厥反叛,打击突厥残余势力,其所到之处,突厥尽数平定。有力的巩卫了大唐的边疆。使突厥几十年不敢骚扰,直到武则天后期,才又侵扰中华。裴将军本人也病死于征讨西突厥的行军路上,享年64岁。
   
    7.王忠嗣
   
    开元时代是唐朝的又一盛世,中国的文治武功在这一年代几乎达到了顶峰,而王忠嗣就是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代表。
   
    王将军祖上同样为世族家庭,初唐著名诗人王维即为王将军先祖,其家族人物也多为文官为主。这一点与裴行俭将军家族多有不同。然而王将军却可算是其家族的一个特例。自小其父亲就希望其舞文弄墨,做一个文官,谁想王将军却酷爱军事,成为大唐一代将星。
   
    王忠嗣九岁丧父,其父王海宾战死在反击吐蕃入侵的松州保卫战中,被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在其葬礼上,唐玄宗遇见了时年九岁的王忠嗣,甚为喜爱,称赞说 "此子有冠军侯之貌。"并接进宫来陪太子读书。自此平步青云,但也许是因为幼年的家门不幸,王将军养成了谦逊谨慎的性格,因此深得皇帝喜爱。
   
    王将军初出茅庐的第一战是开元十八年的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将军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于是率300骑兵星夜出击,结果斩首千人,俘获牛羊万头,俘虏4000多人,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将军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可谓是少年英雄。

而王将军第一次指挥的大规模军团做战则是开元二十六年的北伐契丹之战,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王将军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从此几十年不敢作乱。从此唐朝威行漠北。
   
    此后,王将军担任陇右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天宝元年,王将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是一次惩罚性的自卫还击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将军行军千里增援小勃隶,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郭子仪,后虽小勃隶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王将军戍守边境几十年,有力的拱卫了大唐的安全。     可惜,这样的一代名将,最终却被唐玄宗罢黜,有人说是因为他卷入了唐玄宗的立嗣风波,但我认为,他的悲剧,是因为他的军事思想与唐玄宗发生了冲突。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希望开疆拓土。边境将领也都因边功而得以提拔。但王将军却是少有的清醒者,他坚持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的平安,每次战争的结果都必须给国家带来切实的利益。因此要反对无意义的战争,反对穷兵黩武。唐朝打石堡城,征伐南诏,王将军都坚决反对,最后的结果也不幸为其言中。王将军被罢黜后,唐朝边将连年征伐,虚耗国力,并导致节度使用兵自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的悲剧。而王将军当年的部将郭子仪等人,则投身于平叛战争里,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8,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
   
    岳家军的组成有些类似东晋时候的北府军,都是由南逃的北方农民组成的,士兵们各个与敌人有血海深仇,因此求战情绪强烈,士气高涨,加上良将指挥,因此战斗力空前强大。然而遗憾的是,与北府军一样,岳家军也用在了农民起义的战场上,造成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剧。但北府兵缔造者最终得以善终,而岳家军的领袖岳飞却遇害风波亭,遗恨千秋。
   
    有人说岳飞用兵足智多谋,事实上打仗虽然靠计谋,但与游牧民族作战,关键拼的是谁凶谁狠,谁更不怕死,以硬碰硬才是取胜之道。霍去病的成功就说明了这点。而岳飞更是杰出的代表,岳飞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士兵的精神鼓动力,他不是以什么封建伦理纲常去说教,而是真正从士兵的切身利益出发,鼓舞他们北度黄河,收复家园。因此他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杀敌勇猛。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作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受所谓阵图的摆布。其实宋军不是不能打,宋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和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只要给前线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将领的指挥能力和自身优势,则必然发挥百倍战力。可惜宋朝的军事制度象一条无形的锁链,捆住了宋军将士自己的手脚。而岳飞却从不遵守此等陈规。收复襄阳战役,他没有按照阵图要求原地待命,而是主动出击,乘金军主力空虚的机会一举拿下襄阳,迫使金军回援,再于运动战中杀伤敌人,使金军损失惨重撤退。堰城大战更是陈步兵于阵前,引诱金军精锐铁浮图出战,再以骑兵于敌人两翼发起反击,将敌人阵型冲乱,笨重的金人骑兵在岳家军轻骑面前首尾不能相顾。被岳家军骑兵大肆砍杀,终至全军覆没,此战岳家军伤亡数千,但主力尤在,金军精锐阵亡数万,北撤。(当时的金朝全国的女真人军队只有不到十万人,此战打击可谓惨重)此战开创了宋金战争的最好局面,当时宋军进抵黄河一带部队多达十万,金军却只有数万残余部队,只要坚决进兵,何愁山河不能光复。
   
    至于岳飞的被害,无疑是秦烩的陷害,但根子还是在宋高宗。在宋高宗看来,光复山河虽然好,但是一旦迎还二帝,他这个代理的皇帝往哪里摆,江山与皇位二者只能选其一,选皇位则要牺牲岳飞,于是岳飞就顺理成章的被害了。如此看来,今天在岳飞坟前跪着的,不应只有秦烩,还应有宋高宗本人。
   
    9,徐达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曾说徐达得到了岳飞留下的《武穆遗书》,收益非浅,得以百战百胜。此说当然夸张,但徐达的军事才能却是显而易见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汝阳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灭刘福通的红巾军的是他,收服张士诚的也是他,多次打的朱元璋部败退的还是他。而徐达却能在滁州之战中将其精锐歼灭,并迫其。可谓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事实上徐达的功业不止于此。明朝几乎一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朱元璋也曾赞颂他为"万里长城"。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左榜右臂。常遇春更自称将兵十万横扫天下,大有汉朝时焚侩自请十万兵扫匈奴的气概。但朱元璋经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徐达为帅,徐达也不负众望,一举将元朝打回老家。中国历史上历来是由北方政权统一南方,而徐达却开创了由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先河。     徐达长于常遇春的地方有两点,一为智谋,二为战略眼光。常遇春有猛张飞之勇,作战身先士卒,威震敌胆,可惜勇而无谋,开封战役被元将脱金龙以诱敌深入计包围,几被生擒,幸亏明军战斗力强大,死战突围,才侥幸而归。而且常遇春自恃勇猛,轻视火器等科技,天荡山一战攻蒙古人回回炮阵地,险些中炮丧命。相反徐达却极有智谋,对开封只围不打,并不断以小股部队骚扰对手,待敌人完全疲惫后方才发起进攻。一举拿下开封。同时,徐达高度重视火器制造,为骑兵广泛配置火龙枪,以弥补明军骑兵在骑射上与蒙古骑兵的差距,并广泛使用火炮用于对蒙古人作战,制定了火枪,火炮,骑兵,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法。以优势火器大破扩敦贴木儿八万色目人军队,一举收复甘肃青海。并以攻心战迫使各部臣服明朝,真是钢柔并济。另外,在战略眼光上,徐达也高出常遇春一筹,常遇春痛恨蒙古人,大军所到之处将蒙古人色目人尽数杀戮,徐达却不同,对归降的蒙古人一律善待,并安抚百姓,使许多城池自动归附。


在军事战略上,徐达对明朝也有卓越贡献,他提出的卫所屯田制度被朱元璋所采纳,几乎沿用整个明朝。朱元璋曾赞此制度"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钱粮。"这使明朝得以以6000万人口养活了200万的庞大常备军,有力的巩固了国防。明朝历代皇帝昏庸者多,但国家却能维持近300年。其中军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戚继光
   
    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其兵书也是中事史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常喜欢用力挽狂澜一词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而戚继光则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与张居正一文一武,为明朝扭转了嘉靖年的颓势,迎来了隆庆年到万历初年的中兴局面。
   
    黄仁宇曾在《万历十五年》中称戚继光为"孤独的将领。"这"孤独"二字可谓意味深长。戚继光的带兵特色和军队建制与整个明朝当时的军队情况都是不合拍的。然而明朝上下,也仅此支军队能战,真是可悲可叹。戚继光后来遭陷害,郁郁而终,大概也和此不无关系。
   
    戚继光的戚家军带有明显的私家军性质,军队并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将领。非常时代重兵在手,明朝皇帝对其猜疑是正常的。张居正在时尚且可庇护他,张居正过世后,他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清洗掉了。
   
    今人提到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平定倭寇,保卫海疆,确实是其大功一件。但是区区千人倭寇,竟能横扫中国海岸线,明朝当时的与孱弱由此可见,即便最后倭寇平定,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也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而戚继光的戚家军,也只是那个年代中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但于戚继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业,一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更让多少热血青年壮心不已。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平倭战争中锻炼出一批优秀军队和军官,在之后的抗倭援朝战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戚继光对于明朝乃至中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平定倭寇,而是在抗击蒙古和军队建设上。实际上无论从战争规模还是杀敌人数上,戚继光在抗击蒙古的战斗里建立的功业远大于其平定倭寇的战争,可是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今天的史书只宣传他抗击倭寇的过程,对于痛击鞑靼的历史就淡化了。戚继光镇守藓门七年,整顿边防,改革军队,为明朝重新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边防部队。这支边防部队既擅骑射,又能使用火器,堪称虎狼之师。隆庆时代鞑靼之所以归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内乱,而是戚继光的军队把他们打的实在太惨了。后来东蒙古土蛮崛起,戚继光率军北征,大破土蛮部,收服部众万人。自此蒙古北疆全部平定,困扰明朝百年的北掳之患彻底平息。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军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淘汰冗兵数万,建立了一支由长城沿线屯垦农民组成的强大常备军,扭转了明军积弱的局面。后来抗倭援朝战争,明军连战连捷,斗败虎狼之师的倭国,可以说与戚继光的改革不无关系。
   
    11,袁崇焕
   
    这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平凡人与英雄所受的苦难原本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普通人选择了默默的忍受,英雄选择了奋战一场,以孱弱的身躯在历史的黑夜里擦出点点灿烂的火花。袁将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壮怀与忠烈,他的苦心与努力,在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洗涤之后,依然在我们的胸膛里,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     袁将军的悲剧,不在于他被冤杀,也不在于他曾遭到世人误解。他的悲剧在于,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却生在一个无可救药的国度。他本是一棵参天大树,足以支撑万里河山,生与朱元璋时代,足能北追蒙古,鼎定山河。生于满清朝廷,也可马踏中原,成就万世功业。却不幸在崇祯朝成了一根擀面杖,苦苦支撑长城防线。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不信任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悲哀是壮志未酬,山河沦陷。他临终的遗嘱是,死后,把我埋葬在山海关,我活着是忠臣,死了也是忠鬼。我要守在那里,让胡掳永不敢犯我中华。他最后连个尸骨也没留下,只有个空荡荡的衣冠墓。胡掳也终于还是进来了,但他的敌人还是尊敬他的,为他昭雪了,修缮了墓碑,只把那这无尽的悲哀,留与后人凭吊。
   
    今人对袁崇焕的军事才能颇多争议。但是事实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下山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打进来。
    袁将军的悲剧,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剧,或者是一个皇帝的悲剧,这是中国历代忠臣良将共同的悲剧,甚至这是中国制度和中国民众劣根性的悲剧。在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五个年头的今天,我祈祷,这样的悲剧,永远,永远不要在华夏大地重演


在军事战略上,徐达对明朝也有卓越贡献,他提出的卫所屯田制度被朱元璋所采纳,几乎沿用整个明朝。朱元璋曾赞此制度"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钱粮。"这使明朝得以以6000万人口养活了200万的庞大常备军,有力的巩固了国防。明朝历代皇帝昏庸者多,但国家却能维持近300年。其中军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戚继光
   
    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其兵书也是中事史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常喜欢用力挽狂澜一词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而戚继光则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与张居正一文一武,为明朝扭转了嘉靖年的颓势,迎来了隆庆年到万历初年的中兴局面。
   
    黄仁宇曾在《万历十五年》中称戚继光为"孤独的将领。"这"孤独"二字可谓意味深长。戚继光的带兵特色和军队建制与整个明朝当时的军队情况都是不合拍的。然而明朝上下,也仅此支军队能战,真是可悲可叹。戚继光后来遭陷害,郁郁而终,大概也和此不无关系。
   
    戚继光的戚家军带有明显的私家军性质,军队并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将领。非常时代重兵在手,明朝皇帝对其猜疑是正常的。张居正在时尚且可庇护他,张居正过世后,他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清洗掉了。
   
    今人提到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平定倭寇,保卫海疆,确实是其大功一件。但是区区千人倭寇,竟能横扫中国海岸线,明朝当时的与孱弱由此可见,即便最后倭寇平定,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也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而戚继光的戚家军,也只是那个年代中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但于戚继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业,一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更让多少热血青年壮心不已。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平倭战争中锻炼出一批优秀军队和军官,在之后的抗倭援朝战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戚继光对于明朝乃至中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平定倭寇,而是在抗击蒙古和军队建设上。实际上无论从战争规模还是杀敌人数上,戚继光在抗击蒙古的战斗里建立的功业远大于其平定倭寇的战争,可是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今天的史书只宣传他抗击倭寇的过程,对于痛击鞑靼的历史就淡化了。戚继光镇守藓门七年,整顿边防,改革军队,为明朝重新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边防部队。这支边防部队既擅骑射,又能使用火器,堪称虎狼之师。隆庆时代鞑靼之所以归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内乱,而是戚继光的军队把他们打的实在太惨了。后来东蒙古土蛮崛起,戚继光率军北征,大破土蛮部,收服部众万人。自此蒙古北疆全部平定,困扰明朝百年的北掳之患彻底平息。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军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淘汰冗兵数万,建立了一支由长城沿线屯垦农民组成的强大常备军,扭转了明军积弱的局面。后来抗倭援朝战争,明军连战连捷,斗败虎狼之师的倭国,可以说与戚继光的改革不无关系。
   
    11,袁崇焕
   
    这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平凡人与英雄所受的苦难原本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普通人选择了默默的忍受,英雄选择了奋战一场,以孱弱的身躯在历史的黑夜里擦出点点灿烂的火花。袁将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壮怀与忠烈,他的苦心与努力,在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洗涤之后,依然在我们的胸膛里,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     袁将军的悲剧,不在于他被冤杀,也不在于他曾遭到世人误解。他的悲剧在于,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却生在一个无可救药的国度。他本是一棵参天大树,足以支撑万里河山,生与朱元璋时代,足能北追蒙古,鼎定山河。生于满清朝廷,也可马踏中原,成就万世功业。却不幸在崇祯朝成了一根擀面杖,苦苦支撑长城防线。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不信任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悲哀是壮志未酬,山河沦陷。他临终的遗嘱是,死后,把我埋葬在山海关,我活着是忠臣,死了也是忠鬼。我要守在那里,让胡掳永不敢犯我中华。他最后连个尸骨也没留下,只有个空荡荡的衣冠墓。胡掳也终于还是进来了,但他的敌人还是尊敬他的,为他昭雪了,修缮了墓碑,只把那这无尽的悲哀,留与后人凭吊。
   
    今人对袁崇焕的军事才能颇多争议。但是事实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下山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打进来。
    袁将军的悲剧,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剧,或者是一个皇帝的悲剧,这是中国历代忠臣良将共同的悲剧,甚至这是中国制度和中国民众劣根性的悲剧。在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五个年头的今天,我祈祷,这样的悲剧,永远,永远不要在华夏大地重演。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征文 印度教 myt...
印度教 mythology 是一部庞大的神话传说集,涵盖了众多关于上帝、半神、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故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摩诃婆罗多》和《玛哈巴兰塔...
儿童寓言故事100篇 江湖纷争关羽的悲剧
一、江湖纷争:关羽的悲剧 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是蜀汉的一位著名将领,以其忠诚、勇猛和高洁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然而,他的人生也充满了不幸与挫折...
历史小故事大全100篇 1986年春晚...
1986年春晚的恐怖之夜:揭秘为什么观众至今仍难忘 在中国电视史上,1986年的春晚无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节目内容,还因为那一场看似平...
讲历史人物故事20字 那些被遗忘的英...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曾经响彻于世,后来却逐渐被时间淘洗而消失。这些“被遗忘”的英雄们,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何会从公...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