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中国历史故事 > 荆轲死后好友高渐离继续刺秦 因视觉差失败被杀

荆轲死后好友高渐离继续刺秦 因视觉差失败被杀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幕壮剧,历来有赞有弹,比如说,陶渊明盛赞荆轲的侠义勇烈,柳宗元则批评荆轲的浅见寡谋。同样是《咏荆轲》,他们竟吟咏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味。陶渊明的《咏荆轲》能够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以诗艺取胜,以取胜,而且以历史观取胜。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滋,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要问什么古诗能使人读后荡气回肠,这就是一个现成的范例。一向只被人认定有清奇逸气的陶渊明,胸中竟然也有跌宕豪气,这岂不令人吃惊?他对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大加赞美,对荆轲功败垂成、身遭显戮的命运则深表同情,他的历史观彰显无遗:反抗暴君的义士永远值得纪念。不必说得太直白,这就足够了。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对荆轲之死则不存丝毫同情。“造端何其锐,临事何趑趄?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这等于责备荆轲有良好的开端,却无美妙的收场,简单以成败论英雄;接下去,他的非议更加升级,“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这等于指责荆轲为燕国灭亡的祸首。但稍加分析,道理上全然站不住脚,韩、魏、赵、楚、齐五国都很乖态,并未派遣刺客去刺杀秦王,不也都相继了吗?燕国灭亡(公元前222年)在六国之中只比最晚灭亡的齐国(公元前221年)早了一年,由此即可见出,荆轲刺秦王与燕国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刺秦也亡,不刺秦也亡,燕国无法幸免于难。 柳宗元对荆轲不在第一时间刺死秦王,却要活捉他,也不以为然,“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荆轲确实想效仿曹沫劫持齐桓公的故事,劫持秦王嬴政,逼迫他签订归还诸侯领土的契约。这个想法确实有点天真。

说到“勇且愚”,韩、魏、赵、楚、齐五国中多的是“怯且智”的大臣,他们又做了什么丰功伟业?后来,晋朝更有一大批“怯且智”的清谈之士,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是眼看着就黄了吗?西汉第一谋士张良能够坐镇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总不能简单地归入勇且愚的行列吧?可他年轻时也同样带着勇士和大铁椎在博浪沙刺杀过秦始皇,可惜只砸中副车,功亏一篑,所幸的是他逃出了生天。英雄多半是荆轲和张良那样的勇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胜而为之,明知不可活而为之,若套用鲁迅先生的语式说,这样硬朗的傻子才是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

标签:

猜你喜欢

红军长征起止时间和地点 清朝一品二品三...
爱新觉罗middot;隆禧,清朝顺治皇帝第七子,其生平历程充满了波折与荣耀。康熙十三年,他被封为纯亲王,这一头衔虽然世袭,但每次传承都需递降一级,直至第二...
暗度陈仓 中国古代历史故...
从神话到史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在遥远的过去,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无数令人敬仰的英雄与智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些历史著名故事 乌兰巴托博物馆...
在蒙古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许多独特而富有意义的风俗习惯,其中以“乌拉那拉氏断发”这一现象尤为引人注目。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
四年级推荐一个历史人物故事 课本上不讲的-...
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真相 课本上不讲的,往往是最能引起人们好奇心的部分。它们常常涉及历史事件的细节、科学知识的深度、文化习俗的多样性,以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