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万历四十五年的天变与人策
万历四十五年之乱,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崩溃的开始。这一年,正值内忧外患之时,全国各地频发饥荒、洪水等自然灾害,加上战事不断,无力抵御外敌入侵。明朝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大幅下降。
万历皇帝自从登基后,就一直过于沉迷于文学和艺术,不愿意深入处理国家政务,这种消极的人格特征在其晚年的统治中表现得尤为严重。他的宠臣袁瑶被指控奸情,被处死,其余宦官们也纷纷落马,但这并没有缓解国库空虚、民生困顿的问题。
明末农民起义是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一种反映。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了京城后,即使是权臣张居正都认为“天下无主”,但随即又因为内部矛盾爆发而迅速瓦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士绪转向清兵门户,以求保全性命,这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根基。
清兵入关前夕,一些有识之士如冯梦龙等人提出了改革方案,如减免徭役、增加赈灉等措施。但这些提议却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因为既定的利益集团阻挡着任何大的变革。而且,作为一个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在面临巨大挑战时,其固有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最终导致整个帝国走向覆灭。
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后,崇祯帝自杀身亡,而清军则推举多尔衮为摄政王,将努尔哈赤的大孙子福临立为皇帝,并改元为顺治。此举标志着满洲族人的征服已然成功,他们将中国纳入自己的版图,并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