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宴揭秘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社会盛宴
我在礼宾司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国宴的重要性和规格。记得那场“开国第一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家级盛会,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那时,我还没有加入礼宾司,但耳闻其故事,如同历历在目。
据说,那天来自社会各界代表、国外来宾600余人,与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一起,从广场前往北京饭店出席这次历史性的国宴。周恩来亲自确定菜单,以咸甜适中的淮扬菜为主,因为考虑到嘉宾们的饮食习惯。此后,这种风格逐渐演变成今天所谓的“堂菜”。
“开国第一宴”的具体菜单包括燕菜汤和热菜: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以及红烧狮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宴中的热菜数量减少,“四菜一汤”的标准逐渐确立。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 国宴总是与山珍海味、大排档相联系,这是一种误解。我曾看到一个笔记本,其中汇集了关于礼宾和礼仪的一些指示和谈话摘要。在这些指示中,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多,是白白浪费国家金钱和物资。”这种观点后来影响了对国宴标准的重新审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四菜一汤”标准至今仍然被沿用。不过,不管是哪个国家元首访问,都有尝试采用更简洁的餐饮方案,比如“三菜一汤”或“两_menu_one_soup”。即使如此,在正式报道中,“四_menu_one_soup”的名称依旧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并不包含冷盘或点心,而是在主客吃完前几道之后再上甜品或者水果,以季节性蔬果为佳。
随着时代发展,对于国际交流活动的人数控制更加严格,以及对节约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要求也越发明显,因此,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其基本原则都是尽可能简化,并且保持质量。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实用的平衡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