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野史朱元璋诗赞后遭杀的悲剧僧人
在悠扬的清风中,一本书随意翻开,仿佛是徐骏的命运被无情地打乱。《上下五千年野史》中的这段历史,让我们回顾了一位翰林官在看书时的一时冲动与悲剧结局。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那位官员对文字的尊重,也预示着文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和隐含的讽刺。在那遥远的明朝初年,这首诗竟成为杀身之祸,因为雍正帝误解为诽谤朝廷。
同样,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有许多皇帝因为文字而杀人,其中尤以朱元璋最为著名。他曾是一个贫寒出身的小和尚,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最终成为大明帝国开国皇帝。然而,他对于文字也表现出了极其敏感的一面。
朱元璋对待外界都有严格控制,对于那些可能威胁他权力的言论,更是持有警惕态度。在他的统治下,很多人因为言辞上的疏忽而遭受牢狱之灾。而当他发现有人吹捧自己,却又被视为背叛,那种愤怒和恐惧让他的手指越来越颤抖。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宴请了一位高僧——黄见心,即后来的得道高僧复禅师。这位复禅师不仅才华横溢,对政治也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深受朱元璋倾心,但最终却未能入朝为官。不过,在一次宴席上,朱元璋似乎无法释怀过去的事情,他调侃般地问复禅师:“你既然看透世间俗事,为何只剃头发,而不剃胡须呢?”
复禅师镇定自若地回答:“剃头就是与尘世做了解,而留胡须则彰显男子汉气概。” 但这番话似乎触动了朱元璋的心弦,使得他更加恼火。为了缓和气氛,他命令一位叫来福的人作诗来赞美自己。
来福虽学富五车,但命运却与这首吹捧诗词相悖。他创作了一首赞美朱元璋的大诗:“金盘苏合颁殊域,玉碗醍醐出尚方。稠叠屡承天上供,自惭无德颂陶唐。”然而,这个“殊”字,被一些人读成了“歹”,意味着要杀掉朱元璋,从而引发了悲剧性的后果。
尽管这个故事充满了争议,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历史人物如何因为一念之转而走向悲剧。此刻,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这些往昔事件,我们不得不思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